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作者: 连丽香2023年,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相关意见》里指出,家长要为子女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中也提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做到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几年“双减”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家庭教育创造了相对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重视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原因
中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首先,家庭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对其身心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家庭环境与中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相关,如较高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学生的负面情绪,减轻其孤独感,并能显著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由此可知,重视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尤为重要。
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定义和现状
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定义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主要通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两个方面来反映。我国学者费立鹏等翻译并修订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量表包含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适应性,随着家庭处境与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相应改变的能力;第二个维度是亲密度,包括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与各自的自主性。
当前,对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对象主要为特殊群体,如2型糖尿病患者、留守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等。二是主要研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等。三是鲜有对中学生群体的现状进行调查,已有对中学生的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网络成瘾、抑郁、焦虑情绪等,缺乏对中学生家庭环境的量化研究和改善建议。
2.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现状
为了解中学生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现状,我们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本校2 34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各项数据表明,参与调查的中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会因性别、性格、地域、年龄等差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具体表现为:①是否寄宿方面,寄宿生在亲密度、适应性和总分略低于非寄宿生。②性别差异方面,男女生适应性差异不显著,男生家庭亲密度和总分显著高于女生。③独生子女差异方面,独生子女的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④户口差异方面,城市学生的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⑤年级差异方面,初中生显著低于高中生,初中生的家庭亲密度随着年级增加而出现递减现象,初二学生的家庭适应性和总分最低。⑥家庭结构方面,三代同堂和核心家庭的家庭亲密度显著高于重组家庭,家庭适应性也显著高于重组家庭。
中学生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建议
1.是否寄宿因素
经调查,寄宿生的亲密度、适应性和总分略低于非寄宿生,原因可能有以下2点:一是寄宿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学习、生活,与家庭接触的时间较少,导致亲密度较低。二是多数家庭缺少对寄宿生学业、情绪的了解,无法参与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与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生疏。非寄宿生在与家庭交流等方面都具有更充足的时间与更多的机会。虽然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已开始从依赖父母向寻找同龄人的支持过渡,同伴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对家庭依赖还很强,寄宿制生活的特点使得他们缺少家庭精神支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很大。中学生与父母之间亲密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可度和自信心,促进自主性发展。
建议寄宿生的家长能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创造更多家庭互动机会,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2.性别因素
男生的家庭亲密度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跟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关,男生被认为应该更加独立、有主见、有担当,家长会鼓励男生进行更多尝试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而女生则被要求温顺、体贴和服从,更容易体验到由家庭环境引发的消极情绪,同时,女生更易受到家庭中负向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容易与父母发生矛盾和冲突,其家庭亲密度水平更低。父母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担心,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女生的约束和规训会更多。
建议家长多关注中学女生的情绪,同时能运用更加柔和的方式减少矛盾和冲突,提升女生的家庭亲密感。
3.户口因素

城市学生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总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原因可能有以下3点:一是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与城市家庭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家长更为经济条件所困扰,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赚钱养家,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和交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随之降低,而城市家长相对来说拥有较多的时间专心陪伴孩子。二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进城务工,孩子只能留给精力有限的老人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导,孩子成长所需的爱和归属感得不到基本的满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就会降低。三是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能给予孩子正确合理的教育引导,不能正确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城市家长相比获取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渠道更多,有更多的方式帮助青春期的孩子适应身心变化。
建议每所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普及,指导农村家长多抽出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4.年级因素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总分在年级上均呈现出了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具体而言,亲密度从初一到初三依次降低,高一开始反弹,而高二又开始下降;适应性和总分则从初二下降,而初三到高一有所回升,高二又开始下降。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以下2点:其一,初二的学生几乎均已步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容易跟父母产生矛盾,而多数父母还未适应孩子的变化并据此调整教育方式,容易导致亲子冲突频发,因此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较低。随后,父母会开始学习并摸索出一些方法适应孩子的变化,并掌握更加良好的教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也慢慢回升。其二,初一和高一的学生需要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对家庭的归属感与依赖感增强,而此时往往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孩子,因此高一与初一学生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更高;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对学校环境逐渐熟悉,学业压力也逐渐加重,不得不投注更多精力在学习中,导致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降低。
建议家长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加沟通次数,主动倾听并适当满足孩子的诉求。

5.家庭结构因素
独生子女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父母能将感情及关爱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有关。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孩子也参与较多的家庭决策;多子女家庭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得到的家庭关爱和支持不够。核心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及总分显著高于三代同堂、单亲离异、离异重组的家庭,离异重组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及总分又显著低于离异、单亲家庭。可能原因有以下3点:一是家庭的人数越少,结构越简单,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密切相处,争执也会更少。二是离异会对家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不仅关怀与照顾会少于非离异的父母,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与情绪。三是离异重组家庭的孩子容易处在一种谁也不愿意管、谁也管不好的状态,这样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于家庭的不信任和疏远。
建议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可以主动邀请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去,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离异或重组家庭,父母要特别注重孩子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发展,不能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
总结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能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层面,都需要重视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培养,以此为广大青少年营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