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与干预策略

作者: 张斌

孤独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征表现复杂多样,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生活带来巨大挑战。对于儿童孤独症而言,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儿童越有希望融入正常社会生活。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

1.社交障碍

缺乏眼神交流:孤独症儿童往往不会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即使与人对视也很短暂。他们可能会回避他人的目光,或者眼神空洞,仿佛没有看到对方。

对呼唤无反应:当别人叫他们的名字时,孤独症儿童可能不会做出回应,就像没有听到一样。这表明他们对周围人的关注和反应存在障碍。

缺乏社交兴趣:与同龄儿童不同,孤独症儿童对与同伴一起玩耍、互动缺乏兴趣。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独自活动,对其他儿童的邀请不感兴趣,也不主动参与社交活动。

2.沟通障碍

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人。他们可能说话晚,或者在语言表达和理解上存在问题。有些儿童可能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而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非语言沟通困难:除了语言沟通问题,孤独症儿童在非语言沟通方面也存在障碍。他们可能不会用手势、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如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不会用微笑、点头等方式回应他人。

3.重复刻板行为

重复性动作:孤独症儿童常常会出现重复性的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这些动作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很难被打断。

对特定事物的过度关注:有些孤独症儿童会对某些特定的事物表现出过度的关注和兴趣,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关注某个特定的颜色或形状等。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事物上,而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4.兴趣范围狭窄

兴趣单一:孤独症儿童的兴趣往往比较狭窄,只对某些特定的活动或事物感兴趣。如有些儿童可能只喜欢看动画片、听音乐、玩拼图等,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

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孤独症儿童通常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如家具的摆放位置发生改变、日常活动的顺序被打乱等,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强烈情绪反应。

儿童孤独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孤独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孤独症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孤独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有关。

2.环境因素

孕期因素:母亲在孕期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精神压力等因素可能会增加儿童患孤独症的风险。例如:母亲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或者接触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都可能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出生因素:早产、低体重出生、新生儿窒息等出生因素也可能与孤独症的发生有关,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儿童的大脑发育受损,从而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某些毒素,如铅、汞等重金属,以及农药等,可能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此外,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溺爱或忽视等,也可能诱发孤独症。

3.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孤独症儿童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可能存在一些异常。如大脑皮层发育异常,某些脑区的体积减小或连接异常等。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孤独症儿童的神经递质系统可能存在失衡。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异常可能与孤独症的症状有关。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1.社交方面

①6个月时,没有明显的笑容或其他愉快的表情。②9个月时,不会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③12个月时,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不会模仿声音或动作。④18个月时,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会展示物品给他人看。⑤24个月时,不会说有意义的单词,不会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对话。

2.沟通方面

①语言发育迟缓,说话晚或说话不清晰。②重复别人的话,而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③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如不会说“我饿了”“我累了”等。

3.行为方面

①重复性动作,如拍手、摇晃身体、旋转物品等。②对特定事物的过度关注,如只喜欢玩某一种玩具、关注某个特定的颜色或形状等。③对环境变化敏感,如家具摆放位置改变、日常活动的顺序被打乱等,都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干预

儿童孤独症的早期干预是指在儿童被诊断为孤独症后,尽早开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训练。早期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儿童提高社交互动、沟通能力、认知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孤独症症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1.行为干预

应用行为分析(ABA):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孤独症儿童干预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采用正强化、负强化等方法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构化教学(TEACCH):一种针对孤独症儿童的结构化教学方法。通过为儿童提供结构化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安排,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周围的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2.语言干预

语言训练:通过语言训练,可以帮助儿童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促进语言发展。语言训练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结合小组教学和游戏活动进行。

社交沟通训练:社交沟通训练旨在帮助儿童提高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如音乐课治疗、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引导式教育训练等,通过模拟社交场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儿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打招呼、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等。

3.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各种感觉刺激活动,帮助儿童提高感觉统合能力,改善注意力、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感觉统合训练包括触觉训练、前庭觉训练、本体觉训练等。

4.家庭干预

家长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通过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与其他家长交流等方式,家长不仅能了解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和干预方法,还能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和信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