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猴痘吗?

作者: 任美欣

目前,猴痘在我国已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尽管其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免疫系统正在发育中的儿童青少年,应重点关注。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和动物都可以被感染的疾病,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猴痘最早发现于1958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一个实验室的猴子身上检测到的。1970年,首次在人类身上发现了猴痘病毒。既往猴痘病毒主要在非洲地区流行,2022年后逐渐扩散至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其症状与天花病相似,但猴痘的症状相对较轻。

关于猴痘这个名称,人们首先会想到与猴子有关,但猴子并非猴痘病毒的储蓄宿主,其真正的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如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的传播途径

猴痘病毒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或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1.动物传人

密切接触感染猴痘的动物,如接触其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液、血液和其他体液,或者被动物咬伤、抓伤,从而被传染。

2.人传人

直接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猴痘患者的皮疹、结痂、体液、口腔分泌物等,而感染猴痘病毒。

飞沫传播:猴痘患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都含有猴痘病毒。当猴痘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病毒的飞沫,如与患者距离较近且未采取防护措施,则有可能吸入飞沫并被感染。

母婴传播: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了猴痘病毒,猴痘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新生儿感染;也可以在分娩期间或分娩后通过母乳喂养传染给新生儿。

3.物传人

接触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床单、毛巾、餐具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猴痘的症状

1.潜伏期

猴痘病毒的潜伏期约为6~13天,最长可至21天。潜伏期内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通常不会感到不适。

2.发病期

早期症状:在发病早期患者一般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嗜睡、肌肉疼痛,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腘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皮疹:发病1~3天后会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随后逐渐蔓延至四肢,最终到手心和脚心,呈现离心性分布。皮疹主要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5个阶段,其中疱疹和脓疱多为球形,直径约为0.5~1.0 cm,质地较硬,并伴有明显的瘙痒和疼痛。此外,皮疹也可累及口腔、消化道、生殖器、肛门等部位,部分患者合并有细菌感染,导致出现腹泻、角膜感染、肛周脓肿等。该病程大概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有色素沉着,甚至瘢痕。

如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如实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及密切接触史,以便快速确诊。

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良好。儿童、青少年、孕妇、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若治疗不及时可出现并发症,其预后与感染的病毒毒株、并发症情况有关。

猴痘居家治疗注意事项

1.隔离措施

在经医生和疾控部门的综合评估且患者病情较稳定的情况下,可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应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不要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及其他个人用品等。应做好居住环境及患者接触物的消毒工作,每天定时通风,对门把手、厕所等患者接触较多的地方进行消毒。同时,照护者也应进行个人防护,接触患者时要戴口罩和乳胶手套,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此外,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不适症状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2.日常护理

居家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营养的补充及水分的摄入,同时保持皮肤、口腔、眼部及鼻腔等部位的清洁和湿润,以提高舒适度。为了避免皮肤感染,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如果瘙痒情况严重可遵医嘱口服或外用止痒药物缓解。如遇发热,对于体温低于38.5℃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超过38.5℃可口服退烧药。皮疹疼痛严重且影响休息者可遵医嘱口服镇痛药物。同时,为了预防并发症,患者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等药物。

3.消毒处理

污染物品:猴痘病毒具有耐干燥和低温的特性,但对高温敏感。因此,可以对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物品使用消毒剂或紫外线进行消毒。此外,将水加热至56℃煮30分钟或60℃煮 10分钟也能杀灭病毒。

手部消毒:可以使用手部消毒剂或75%乙醇进行消毒。

环境和物体表面:猴痘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可使用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能有效杀灭病毒。

猴痘的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感染源:日常生活中,可通过科普手册、社区活动、短视频等形式了解猴痘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儿童和青少年不要因为好奇心,接触野生或来历不明的动物,更不要食用“野味”。旅游前应提前了解当地是否存在猴痘疫情,并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的相关规定,配合检疫。

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及外出回到家后,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同时,避免与他人共享个人用品,如餐具、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等。

增强免疫力:青少年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

健康监测:如从有猴痘疫情发生的地区返回或接触过猴痘患者,应进行健康监测,如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

健康教育:学校、社区和社交媒体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知识,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降低感染风险。

通过了解猴痘的概念、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及预防措施,青少年可以增强对猴痘病毒的认知和防护意识。同时,社会各界应加大宣传力度,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服务和防控措施,让青少年远离猴痘感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