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背后的“心事”

作者: 陈伟

“心脏病”背后的“心事”0

“心脏病”发作

李女士今年43岁,三个月前开始出现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每次发作都非常突然,伴有胸痛、心慌甚至窒息感,令她感到十分恐惧。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她的症状会在课堂上发作,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也会突然出现。她曾去医院检查,但未能发现任何问题,医生怀疑她可能患有“惊恐发作”,并建议她到心理科就诊。与许多类似的患者不同,李女士对于这一建议并不排斥,反而认为自己可能确实存在某种莫名的焦虑感。

在心理科被诊断为焦虑障碍后,医生建议她服用药物,李女士希望先尝试心理治疗分析和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效果欠佳再服用药物联合治疗。她认为自己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家境殷实,在症状出现之前没有经历任何显著的压力或变化。她感到困惑,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出现如此强烈的焦虑感,并引发了如此明显的心脏不适。经过评估,医生建议她进行“心理动力学治疗”,探索内心世界。

开始心理治疗:李女士的故事

心理治疗师鼓励李女士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自由联想”,尝试不加审查地说出脑海中浮现的任何内容,包括想法、感受、幻想、图像、回忆、梦等等。前几次治疗,她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一直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己从小一直品学兼优,是很多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毕业后就在大学任教,40岁就成了教授,丈夫是成功的商人,孩子学习好也很懂事……

为什么会突然变得焦虑?在她自己心中、在治疗师心中都是一个大问号。李女士的人生太过完美,这种完美是真实的吗?她的感受是怎样的?还是只是看起来完美?那些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呢?她允许自己去体验吗?

一个梦:通往她内心世界的钥匙

直到第6次治疗时,李女士讲述了一个梦:“老公出了车祸,我好害怕。哪怕是现在想起来,也有点后怕。”

治疗师轻声问道:“想到这个梦,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吗?”

她皱了皱眉,缓缓开口:“不知道梦里我老公是不是真的……没了?我竟然不难过,只是害怕,可能是因为害怕失去他吧。”

治疗师试探着问:“之前听你提起过,这几个月老公经常不在家,不知道你是不是会对他不满?”

她微微一怔,然后轻声回答:“有,但我觉得,自己应该体谅他,他也是为了这个家……”。这“应该”二字,是不是束缚了她的真实感受呢?

“不知道你是不是常常被‘应该’这种想法束缚,有时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都顾不上了呢?”治疗师温和地追问。

李女士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从小到大,总是被要求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可我也有好多自己的感受啊!”泪水决堤,她哭得像个孩子。

治疗师轻声安慰:“你很渴望被陪伴、被理解、被体谅,当感觉自己被忽视的时候,心里会不满、会生气,这都是很正常的情绪呀,可你好像一直都不允许自己生气。”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点头,仿佛找到了共鸣。

治疗快结束时,她哽咽着说:“哭过之后,心里感觉舒坦多了。”

“心脏病”背后的“心事”1

心理解读:不被允许的情绪和感受

其实,李女士的惊恐发作以及她所提到的那个梦,都与她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愤怒情绪紧密相连。在她看来,愤怒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情绪,一旦释放,仿佛自己就不再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而是变得刻薄无情。她担心这样的自己会被讨厌,于是,愤怒被“应该”和“善解人意”的标签所掩盖,但即便如此她被压抑的愤怒并不会消失,这“不应该”的、不被接受和理解的愤怒引发了身体上的强烈症状,她的身体似乎在替她诉说着内心的纠结和痛苦,愤怒也在她的梦中“导演”了丈夫的车祸——在现实中不被允许,她在梦中下意识地释放了对丈夫的愤怒。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真的希望自己的丈夫发生车祸,只是在梦的象征性的语言中,愤怒被她的心理世界乔装改扮化身成为一辆汽车,冲向了丈夫。

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惊恐发作虽并非总是与愤怒相关,但它往往与内心深处那些有待挖掘、有待理解的冲突密切相关。这些冲突如同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暗流,影响着个体的情绪、身体感受与行为。

治疗的进展:勇敢面对

第10次治疗时,她说道:“其实我知道老公并不像我父母那样苛求,但是我很害怕对他表达不满。”

治疗师:“似乎你预想如果说出来的话老公会指责你。”

李女士:“其实也不见得,他对我一直挺宽容的,我应该试试说说看,一直憋在心里挺难受的。”

治疗师:“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方了解你的需求了,才能更好地照顾你的感受。”

在下一次治疗中,李女士看起来轻松了很多,她说道:“我终于试着鼓起勇气和老公沟通了,我和他说你这几个月都很少回家,我理解你也是为了事业和家庭,但我感觉被忽视了,而且我一个人照顾孩子很辛苦,我会觉得委屈和生气。我很高兴老公安慰了我,和我道歉,说他在外打拼都是为了我和孩子能幸福,如果结果是让我受委屈,那他宁可选择在家多陪陪我。他能这么说,我很感动。其实我不见得真的要他牺牲事业而天天陪着我,能知道他理解我关心我对我来说很重要。”

身体的不适在检查不出疾病时,有时就像冰山的一角,背后和我们心理上被埋藏的感受息息相关。李女士内心深处不被接纳和倾听的愤怒与委屈最初以“心脏病”发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感受在四个月的心理治疗中被充分地看到和理解之后,她可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也有了去表达自己感受的勇气和力量,她的“心病”被疗愈,“心脏病”也就慢慢消失了。

至此,治疗师与李女士现阶段的心理治疗工作告一段落,如果李女士需要更多探索内心世界和成长,可以再次预约心理治疗。

李女士的病情得以改善,是因为她的症状较轻、领悟和洞察力良好、和治疗师很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没有复杂的现实压力和创伤经历、还有关系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给予她支持和力量。门诊工作中,一些焦虑障碍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联合作用促进其症状的改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