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重的极端追求:神经性厌食症的警示
作者: 郭彩红“我不能接受体重超过35kg,我宁可死也不要!”小萱歇斯底里地哭着反驳着我给的建议。这个年仅12岁,身高已达165厘米的女孩,一年前体重还有50公斤,如今却已瘦至令人担忧的30公斤。小萱性格内向,平时是一个乖乖女,听从父母和老师的话,学习成绩也一直优秀。然而,这一切美好在一年前开始悄然改变。
小萱的父母对她要求极高,这种压力在小萱的生活中如影随形。一年前,父母发现小萱进食极少,外出吃烧烤时甚至会用吸油纸吸去瘦肉上的油脂,吃饭时也将饭菜藏在餐巾纸里扔掉。这些异常行为逐渐影响了小萱的学习和生活,随着体重急剧下降,记忆力下降,她的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脾气也一改往日的温顺。近半年,小萱出现了闭经,她的身体变得极度消瘦,皮肤干燥,严重脱发,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红润,常感头晕、乏力。父母对此感到非常担忧,带她来医院进行检查,经过综合评估和诊断,小萱被确诊为神经性厌食症。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以极端节食、过度控制体重为核心特征的进食障碍,常见于青少年和年轻女性。简单来说,患者对自己的体型和体重产生扭曲认知—— 即使已经很瘦,仍固执地认为自己“肥胖”,并通过过度节食、过度运动甚至催吐等方式减少体重,从而导致机体营养不良。患者常出现全身代谢紊乱,如出现闭经、离子紊乱、心律失常,严重的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该病死亡率高达5%~15%,在所有心理障碍中死亡率最高。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特征中常表现出对身体形象的极端不满,以及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体象障碍是厌食症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对自身外貌产生过度关注和不满,且对自身外貌的认知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譬如即使已经非常消瘦,仍认为自己过重;患者往往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体型和体重,并将之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
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之间的关系复杂,尤其是它们之间可能发生转化。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能因长期饮食限制导致暴食行为的出现,并在暴食后表现出补偿行为,逐渐发展为神经性贪食症。这种转化的生理原因包括激素失衡、代谢异常和大脑奖励系统改变;心理因素如情绪波动和对体型的认知扭曲也促使转化。转化后,症状变得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加大,因为它涉及饮食、情绪调节和认知失调等多方面问题,要求治疗方案更为综合和个性化。
神经性厌食的病因
进食障碍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遗传和大脑的“化学信号”可能埋下隐患,比如家族中有类似疾病的人风险更高,或者大脑中控制食欲和情绪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失衡,让人容易陷入极端饮食行为。其次,社会环境像一把无形的推手,比如网络上过度宣扬“瘦即是美”的观念、家庭过度关注体重或亲子关系紧张,都可能让人通过控制饮食来寻求安全感或表达反抗。最后,个人心理特质是导火索,比如完美主义、焦虑抑郁,或者通过节食来填补内心的空虚感,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甚至让吃饭变成一种痛苦的自我惩罚。简单来说,它可能是基因、家庭压力、社会审美和内心挣扎共同导致的身心失衡。
神经性厌食症的预防和治疗
面对神经性厌食症诸多的复杂问题,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在学校和社会层面推广正确的健康观念,强调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积极正面的身体形象;鼓励开放的家庭沟通,让青少年能够自由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家长应学习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如情绪变化、饮食模式改变等。一旦怀疑有神经性厌食症的情况出现,立即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 心理治疗: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心理评估、教育面谈以及定期会话来改变患者对食物及体重的认知,纠正因错误观念导致的神经性厌食症。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不良思维模式,从而缓解厌食症状。
● 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安静私密的环境中倾听患者心声,并给予鼓励与情感支持,减轻压力,增强自我接纳,并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恢复。
● 营养治疗:及时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营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并给予营养宣教,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 药物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厌食症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促进饮食恢复。
● 家庭和社会支持:邀请患者的亲属参与治疗过程,探讨家庭动态及如何支持患者康复。促进更佳合作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社会和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厌食症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
● 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通过口服营养制剂的膳食补充,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素。严重营养不良或拒绝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鼻饲管。
● 长期随访:定期随访,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防止复发和恶化。

神经性厌食症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这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们之间相互交织,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困扰。了解这些病症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让像小萱这样的青少年能够摆脱疾病的阴影,重新拥抱健康的未来。通过倡导健康的审美观念、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理解、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我们可以为那些正在遭受痛苦的患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