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他的“保护色”

作者: 张宗耀

叛逆,是他的“保护色”0

“张老师,您说这可怎么办?鑫鑫(化名)又跟我发脾气,又哭又闹,还摔东西,我怎么劝都没用。孩子现在进入青春期了,越来越叛逆,真是愁死我了。”深夜,鑫鑫妈妈打来电话,语气中满是无奈和焦虑。

我对初一男孩鑫鑫有些了解。他的家庭条件优越,妈妈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住别墅,开豪车,穿戴都是名牌。在班级里,鑫鑫总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不屑与同学交往,甚至时不时在课堂上制造些小麻烦,让正在上课的老师们不胜其烦。

然而,我不了解的是,这些光鲜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破碎的家庭。鑫鑫的爸妈经常吵架,两年前因情感不合离异,鑫鑫跟着妈妈生活,可妈妈从未向鑫鑫解释过这件事,爸爸也很少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孩子是敏感的,鑫鑫虽然从未开口问过妈妈,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内心对父爱的渴望。

尽管妈妈能给鑫鑫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始终无法填补父亲角色的空缺。于是,鑫鑫用物质生活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遗憾和不安。进入青春期后,他的情绪问题逐渐显露。在学校,他慑于老师的威严,还算收敛;可一回到家,情绪便如洪水般爆发,让妈妈束手无策。在外人眼中,鑫鑫妈妈是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可回到家,她却只能对着鑫鑫叹气,用“黔驴技穷”来形容她的处境,一点也不为过。

了解这些后,我对鑫鑫妈妈说:“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常被家长和老师误解为单纯的‘叛逆’,但实际上,它们往往是孩子内心需求的外在表现。在我看来,‘叛逆’更像是鑫鑫给自己披上的‘保护色’,就像变色龙在不安时会改变颜色一样,他用叛逆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为什么说叛逆是他的“保护色”?

鑫鑫经历了爸妈频繁争吵和离异,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能使他形成了不安全依恋。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他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通过发脾气、摔东西等方式表达内心的痛苦。

他用“优越感”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父爱的渴望,反映了自尊心的脆弱。这种优越感并非源于内在的自信,而是一种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

同时,叛逆也是鑫鑫表达内心需求的一种方式。他可能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对父爱的渴望、对家庭破碎的困惑,或对母亲忙碌工作、亲子陪伴较少的失落感。因此,他通过叛逆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试图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潜台词可能是:“我需要你看到我、理解我、爱我。”然而,这些需求常常被忽视,导致他的情绪问题愈演愈烈。

在学校,鑫鑫慑于老师的威严,情绪行为相对克制;但在家中,他的情绪问题暴露无遗,说明他只有在感到“安全”的环境中才会释放内心的压力。叛逆更是他应对压力的方式—— 尽管不健康,却是他当下能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

此外,青春期是个体探索自我身份的关键阶段。鑫鑫可能也想通过反抗权威(如妈妈、老师)来确立自己的独立性,尽管这种尝试显得笨拙甚至具有破坏性。

如何让他脱下这层“保护色”?

老师和家长都需要理解,叛逆是鑫鑫的“保护色”,而不是故意制造麻烦。

尝试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情感支持和正确引导,我们才能帮助他逐渐脱下这层“保护色”。

一方面,是校园中的情感支持与正确引导

老师可以尝试换位思考,站在鑫鑫的角度,理解他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当鑫鑫表现出不耐烦或攻击性时,老师要意识到这可能是他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不是故意挑衅。同时,可以记录鑫鑫情绪波动的触发点(如特定课程、同学互动或集体活动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模式。

在鑫鑫情绪平静时,老师可以找一个私密空间(如办公室),与他进行一次真诚的对话,“鑫鑫,老师注意到你最近有些情绪波动,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开心?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聊聊。”

在鑫鑫表达情绪时,老师要耐心倾听,并用共情的方式回应,“我能理解你现在很生气,这种感觉确实让人难受。你可以详细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与鑫鑫一起分析事情的经过,并讨论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应对类似情况。

老师可以告诉鑫鑫,情绪本身没有对错,重要的是如何表达和管理情绪。之后,教给鑫鑫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例如深呼吸、数数或短暂休息等,并鼓励鑫鑫通过绘画、写作或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此外,老师要定期与鑫鑫妈妈沟通,了解他在家的表现,共同对鑫鑫提供支持和引导。

叛逆,是他的“保护色”1

一方面,是家庭中的情感支持与正确引导

鑫鑫需要的更多是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我建议鑫鑫妈妈可以尝试增加与鑫鑫的情感互动,例如每天花一定时间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被爱,“妈妈知道你最近心情不太好,可能有些事情让你感到困惑或难过,你愿意跟妈妈讲讲吗?”

同时,我也建议鑫鑫妈妈能够坦诚地与他谈论父母离异的原因,帮助他理解家庭的变化,但要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避免过多细节或负面情绪。她可以选择一个安静、放松的时刻,比如晚饭后或周末的午后,和鑫鑫聊起,“其实,爸爸妈妈分开是因为我们之间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但这并不是你的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爱你,相反,我们都希望你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妈妈还可以告诉鑫鑫,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父母对他的爱从未改变,“爸爸虽然不和我们住在一起,但他依然关心你。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或通话。妈妈也会一直在你身边,支持你、陪伴你。”

这样坦诚的沟通,不仅可以帮助鑫鑫理解家庭的变化,还有助于缓解鑫鑫内心的不安和困惑,让他明白,即使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他依然是被爱包围的。

后来,在妈妈的安排下,鑫鑫和爸爸有了更多见面和交流的机会,爸爸开始积极参与到鑫鑫的成长中,定期带鑫鑫参加户外活动,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父爱关怀,鑫鑫的情绪问题也随着爸爸的参与逐渐得到改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