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的学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布克起名的学问0在2万人大厂上班,你会常常出于工作需要在公司内网搜人。想要一搜必中,就得知道对方的员工号码,否则很容易搜出一屏幕重名的。有一天我要找一位“刘阳”,结果出来50个。我一时兴起,就继续探究了一番,于是有了一些无聊的小发现——由“张王李赵刘”这五大姓氏坐镇,随便搭配“军”或“强”,就都有好几页。其他的常见名还有“威维伟”“飞非菲”“岩彦艳”“建健剑”,也各自都有十几、几十个。那最多的呢?碰巧是始作俑者“刘阳”。他的“阳洋杨”团队加起来一共100多个。

吃惊吧!但要是搁以前保准能搜出更多,因为现在两个字的名字已经很少了,尤其是孩子们。我孩子的班级里就一个都没有,我朋友家里也没有,反倒有三个家庭给孩子起了四字名。

这么明显的现象,估计肯定有社会学家研究过。可在我看来,答案很明显。名字里多一个字,就更加不容易重名,就能承载更多的美好含义和愿景,就能显得更牛。当下的社会竞争激烈,起名是人生的第一仗,也是一生的加分项,两个字就显得平庸和对付,三个字是起码的,四个字也可以大大方方地起。凭啥只有复姓可以四个字?

除了字数,字的选择也在变化。以前男孩儿多是“强军成”,女孩儿多是“娟娥琴”,现在不分性别地换成“英华轩”。国外也一样。奥古斯特和格特鲁德都是有讲究的好名字,几百年前很火,但现在就老土了。字的选择不光反映年代,还体现气质。如今大家都争当精英,所以尽量避免乡土气息浓厚的字,“闰土”这种你再也见不到了。就连翻译也是,比如沃森(Watson)就是个寻常姓氏,听着也很普通。民国人译成华生,就老派许多、绅士许多。香港译成屈臣,就很有洗发水的感觉。还有安德森(Andersen),在北欧遍地都是的名字,但有一个就成了无人不爱的安徒生,听起来又文艺又有爱心,这又是民国翻译者的功劳。还有一个曾经是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首的安达信,一听就华尔街精英感爆棚,只是最后真的爆了。

除了字数和字的选择,声调也很重要。普通话四个声调里,大体上第一声有安全感,第二声有松弛感,第三声有节奏感,第四声有认同感。组合起来的感觉就更加复杂了,时好时坏。但要都是第三声的字,读起来就难免费力,感觉挺坎坷。不说名字了,用一些词语感受一下吧:机枪、海鸟、侍从、领导、诡计、管饱……

所以起名这事儿学问很大,面面俱到实在很难,不如跟着感觉走,自己喜欢就好。另外还是那句话,好好学习多读书。不信你看那些文化人给自己起的笔名,全是两个字,个个都挺好挺妙。最糟糕的是花钱找人起名。起得再好,感觉也有些疏离。

名字
起名
上一篇: 夏天的乐趣
下一篇: 健康(134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