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岗休息

作者: 青鸟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这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五点还不到,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去卫生间,秋风从22层高的窗口吹进来,扑打在他赤裸的后背上,有了几分凉意。楼下草丛里蟋蟀的鸣叫声随风而至。那些蟋蟀已经到了暮年,没命地喊叫,声音里满满的焦虑。在这里住了三年,同样的情景每年重复一遍,让他感到时间流逝的速度。他和那些虫子无异,双脚都迈进了生命的秋天。年龄的指针已滑过六十,他是板上钉钉的老人了。一阵风吹来,他打了一个寒战。从今天起,他就是无业游民了。这个秋风萧瑟的清晨他才沮丧地发现,用了吃奶的劲儿,耗费了四十年心血爬上了科长位子的他,如今成了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了。

靠在床头,拧亮台灯,他的一天就在翻看手机中开始了。

“离岗休息”又叫“退居二线”,是指他们这种有点儿职务的干部,在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两年时,从单位卷铺盖走人。因为很多人在他前面离岗休息了,他没有太当一回事儿。公司的网站里经常会发布有人离岗休息的通知,就是一成不变的两句套话,冷冰冰的:× × ×同志不再担任× ×职务,从即日起离岗休息。他看了这样事不关己的通知,心里波澜不惊。

他向来有过生日的习惯,以往的生日总能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比如他五十岁生日那一天,朋友们来家里为他庆生。几个人凑钱买了一辆自行车送给他,还买了一大捧鲜花。那个写诗的青年才俊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孩儿,女孩儿手里捧着鲜花,他们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后来,他们成了夫妻。唉,那个生日像一个遥远的梦。

总以为离岗休息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无关,而且遥不可及,没想到这么快“逐客令”就从天而降。今年的生日竟然就是他离岗休息的日子。那天,他毫无悬念地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公司内部网站上关于他离岗休息的通知。他工作了四十年的单位郑重其事地为他一个人下发了通知,就像那年他当上科长,单位下发的任命文件一样,有广而告之的意思,只不过二者有云泥之别。

极少有人像他这样愿意提前离开岗位。一是科长在单位多少有些权力,回家休息等于剥夺了手中的权力;二是收入锐减,拿原来工资的一半甚至还要少。现在国家正在考虑延迟退休年龄,这成为很多人不肯早退的理由。然而企业却强迫职工提前离岗。煤炭企业陷入低谷,让职工离岗休息也是迫不得已,况且又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不过,也有人愿意提前退下来,他们或是回家带孙子,或是立马找一份兼职,多一笔收入。听说他要退休,就有朋友邀请他到杂志社当编辑,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编稿就可以挣钱。更重要的是,他早就不想上班了,他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已经没有了热情,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早点儿离开单位去过一种没有约束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他开始兴致勃勃地准备交接,把办公室里的东西收拾好,私人物品一点点往家里带。他听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说起过即将离开单位时的心情:一个人在单位收拾东西,看着那些工作日志,想起一幕幕往事,黯然神伤,对单位无比留恋。他原来以为自己也会像那位老同志一样体验一下人生特殊时刻的复杂心情,可是到了要走人的时候,他却一丁点儿留恋也没有。他向往的生活是每天坐在阳光房的沙发里看书,旁边放着一杯绿茶或咖啡。他还有写一本回忆录的计划,写他在新疆一年的生活。所以在他五十八岁生日前的一个月他就不怎么去单位了,领导也不过问,他们正在物色接替他工作的人选。按理讲,一个工作了一辈子的人突然不上班必然感到不适应,而他没有。他甚至没有珍惜和同事在一起的最后时光,提前让自己进入了离岗休息的状态中。

他曾多么热爱工作啊。记得调到机关上班的第一天,他来得最早,楼道里没有人,他开始打扫房间的卫生。来到厕所时,15层楼上的风从窗口吹进来,让人无比舒适,他用力嗅了一下,厕所里一点儿异味儿都没有。小便池是崭新的,你往那一站它就自动排水,非常有礼貌。他在墙上的镜子里看到了自己那张写满笑容精神焕发的脸。他发现水池旁边肥皂盒里已经空了,当天下午就从家里带来了一块香皂。那时他是多么喜欢这份工作啊,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厌烦了。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争权夺利,钩心斗角,经历了一件事儿就看清了一张面孔。从这个意义上讲,机关让他得到了真正的锻炼,这才是革命的大熔炉,这又是一个无形的大染缸。久而久之,他变得不爱说话,变得世故圆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感到体力大不如前,有时候吃了晚饭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他居然呼呼大睡起来。干不完的工作,应付不完的差事,许多事情很无聊,他认为是在浪费生命。不说年龄,单说他目前的精神状态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决定了他的仕途走到了尽头,但是混日子他又心有不甘。

退休后的生活果然如他想象的那样,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每天爱人上班走了以后,三室两厅的家里就他一个人。在早晨八九点钟的阳光里,他沏上一杯绿茶开始读书。妻子在县图书馆上班,可以源源不断地借来他想看的书籍。阳光房洒满阳光,那些绿色植物呈现出浓浓的绿意,生机勃勃。看书累了,他就看缸里的金鱼,看那些小生灵永远不知疲倦地游来游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几天不下楼,只要有一本书、一杯茶就足够了。他把生活中的小感悟写成一篇篇千字文,发表在当地的晚报上。读书写作的生活把他和其他离岗休息的人员区分开来。他的同事离岗休息后不是去外地带孙子,就是每天在楼下遛狗、打牌,和他们比起来他觉得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有意义。所以离岗休息对他来说似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离岗休息让他变得更快乐了。

他有个微信群,里面八个成员都是和他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孩子,唯有他这个长辈被请了进来。除了他和一个男孩儿是男性,其他全是女孩儿。这几个孩子曾经被借调到他所在的部门工作半年之久,大家相处得不错。当他们要回原单位的时候都依依不舍,有个女孩儿在分别时哭得稀里哗啦。就在那个时候,他们建了这个微信群。除了聊天,有事没事就聚餐,吃完饭去歌厅唱歌,还要打牌。这些孩子不嫌弃他,就愿意和他一起玩。他爱这些年轻人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拿过生日来说吧,他们的生日他都知道具体日期,到时候他们就会收到他从网上购买的礼物。他的生日让几个孩子知道后,他也会在生日那天收到他们的礼物。

有个女孩儿马上要做妈妈了。最近大家都在谈论此事,都在猜孩子哪天出生,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他清楚地记得这个女孩儿来单位报到那一天的情形。女孩儿和他女儿同岁,长得有点瘦弱,见了他有点拘谨,他当时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仿佛看到了女儿在单位见到上司时忐忑不安的样子。他想,一定要对这个女孩儿好,要像父亲爱女儿一样对待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孩儿。时间一久,女孩儿就感觉到了他的友善,有些事情开始慢慢对他倾诉。那时女孩儿正在失恋当中,说起自己的事有时候会掉眼泪,他心疼,却也没有办法。现在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并且即将为他生孩子,这是多大的喜事儿啊。想到自己的女儿,他又开始发愁了。女儿结婚两年一直没有孩子,就是不要,也不给他一个理由,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有个朋友,儿子结婚好多年就是不要孩子,把他两口子愁得睡不着觉。你说现在的孩子怎么都这样?女儿的喜酒他也没有办,女儿总说她没时间,他知道这是女儿的借口。现在摆喜酒有规定,对规模有严格的限制,他嫌麻烦,就拖着没办。如今他退休了,不好意思再向原来的同事和朋友发请帖了。即便是办喜宴,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参加,没有足够的排场,他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亏欠了女儿。

前不久,群里有一个女孩儿张罗着要聚餐,只说为他过生日,没提离岗休息的事儿。他本不想参加,但又觉得盛情难却。于是,二月下旬,一个春风微醺的晚上,他们来到了县城一家名叫麻四娘的火锅店。

发起人是位90后女孩儿,让他深感意外的是,几个女孩儿的老公和孩子也来了,给晚宴增添了别样的喜庆气息。大家频频举杯,恭喜他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祝愿他写出更多的作品。他真诚地感谢大家,一种友好的气氛弥漫在房间里,还有热气腾腾的火锅,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突然,房间里的灯熄灭了。大家都站起来,拍着手唱起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他激动得不知所措。这时,房门被打开了,服务员推着小车进来,上面有一个生日蛋糕。他连连道谢,两眼湿润了。

服务员给他戴上寿星皇冠,送上鲜花和长寿面,然后邀请他走出房间。这时门外已经站着几位身穿红白相间工装的服务员,《小苹果》的音乐响起,她们翩翩起舞,几个孩子随着节奏拍着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店里的客人投过来羡慕的目光。他的内心翻江倒海。

在麻四娘度过的这个生日着实让他终生难忘。本来他是不准备过这个生日的,或者说他不知道如何过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日。虽然对离岗休息有了心理准备,但毕竟离开工作了几十年的单位,走到了人生的一个路口,一切来得太匆匆,没有容他仔细思量。这个生日的到来意味着他的工作生涯的结束,与往常相比,他的情感有些复杂。可是没想到,这几个孩子居然如此精心地设计了这样的场面,给了他莫大的惊喜和幸福。和职场上那些冷漠、虚假的人相比,这些90后多么纯真,这才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爱是有回应的,他感受到了。

孩子们开车送他回家,望着窗外繁华的街景,晚风吹来,他心里那片阴云立刻被吹得无影无踪……

他所在的企业是20世纪70年代由上海人兴办的大型煤炭企业,有五个矿井,两家电厂,还有一条自营铁路,规模最大的时候有八万职工和家属,形成了一个小社会,是远近闻名的“小上海”。斗转星移,那些上海人陆续返城后,又从全国各地来了许多建设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煤炭企业十几年前很红火,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这个北方小县城迅速地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这几年,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调整,加上煤炭市场的波动,企业逐渐走下坡路,“小上海”的繁华成了明日黄花,这个小县城反而越来越好。他住的这个小区靠近县城,公司总部办公大楼就在附近,不少职工在这里买了房子。

知道他离岗休息,北京的哥们儿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更新一家网站的信息。他只负责两个栏目,基层动态和人物纪实,每天只要更新十条左右信息就可以了。每个月他都会收到打到卡上的一千块钱报酬。县城文联办了一份综合文艺内刊,聘他当执行主编,有一间办公室,不用坐班,每月有酬金。巧合的是,他上班时,在单位就负责公司网站,还负责编辑每季一期的内刊,没想到离开单位还是干这两样老本行。能打发时间,又有收入,更重要的是有满满的存在感,这对他是一个莫大的安慰。

自打他休息后,每个月的收入不到两千,比在岗的科级少了一半还要多。编杂志,再加上打理网站,每月的收入正好弥补了他的损失。让他觉得安慰的主要不是钱,而是一种认可。他想起了那句话,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会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他在单位时是负责网站和刊物,现在他仍然负责这两样工作,区别可是大了,感受也不同。他离开企业到了地方,从这扇新的窗口里看到了新的景象,从单位周而复始、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走出来,走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省里有活动也开始联系他。七月去扬州采风,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活动内容很丰富,他结识了一些本省的作家。原来他与省里联系少,也没有时间参加活动。九月,他去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中心生活了半个月,又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那几天,他泡在阅览室翻阅新到的期刊,还写了一篇文章。晚上或与作家朋友结伴去海边,或在多功能厅看电影,要么就在核桃树下和天南地北的作家朋友聊天。他远离了过去单调枯燥的生活圈,进入了渴望已久的积极状态。如果在岗,这样的活动他都会因影响工作而无法请假参加。现在他才真切地感觉到这一切来得晚了。

每天午睡起来,他洗把脸,沏上茶,来到阳光房,开始读书。离岗休息后,他开始了大量沉浸式阅读,心从来没有这么安静过。他发现,每一本书都会把他带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一桩桩悲欢离合的故事,引发了他对人生的许多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让他的生命延长了、丰富了。当他专注读书的时候,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再也不起早贪黑了,再也无须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再也不用为烦琐的工作操心了,也永远摆脱了乱麻似的人际关系的纠缠。读书时他把手机扔得远远的,不再担心因没能及时接到单位的电话影响了工作而受到批评和指责了……

上一篇: 绿萝
下一篇: 花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