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不开颅也能做手术

作者: 王虎成

不少人认为,脑血管一旦“出了问题”,就必须做开颅手术。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是指在不开颅的前提下,医师通过造影技术的指引,将特殊治疗器械经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送入脑血管病变位置进行治疗。本文将带您走近脑血管介入治疗,了解治疗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

哪些脑血管疾病

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1.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壁比较薄弱,容易破裂。破裂后可导致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医师可通过介入治疗在其动脉瘤内放入栓塞材料,避免瘤体破裂出血,达到治疗目的。

2.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此类患者可通过介入手段,在血管狭窄处进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撑开血管,有效恢复血流。

3.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患者存在畸形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介入治疗可对畸形血管进行栓塞,使血液不再流经畸形血管,从而降低出血风险。

4.急性脑血栓形成

对于急性脑血栓患者,介入治疗可对血栓部位灌注溶栓药物或直接取出血栓,以尽快恢复患者的脑部供血,减少脑组织因缺血缺氧导致的不可逆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都适合进行介入治疗。对造影剂或者麻醉药物、介入器械过敏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尤其是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全身感染未控制者;血压控制不佳的严重高血压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处于休克或濒死状态者等人群,不能进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治疗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存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禁忌证的患者,医师会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或先控制相关病情,为介入治疗创造条件。

介入,是把“什么”

介入“哪儿”?

1.术前评估

在进行介入治疗前,医师会评估具有适应证的患者的全身情况,同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既往病史,排除手术禁忌证,制定手术方案。

2.术前准备

影像科为患者完善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明确病变情况。导管室、麻醉科等相关科室做好手术准备。

3.术前麻醉

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患者可接受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监护性静脉麻醉。具体选择哪种麻醉方式,应由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4.动脉穿刺

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一条合适的动脉进行穿刺。一般会选取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者手腕处的桡动脉进行穿刺,从穿刺点送入导管。

5.血管造影

待导管到达合适位置后,医师在其中注入造影剂。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帮助下,医师可以看清患者脑血管的形态、位置和病变情况。

6.实施治疗

医师根据造影显示的具体情况,在其引导下实施治疗。比如,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堵住血管的破损口或修复血管畸形等达到治疗目的。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对狭窄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放入支架、取出血栓等操作,从而恢复供血。

7.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医师拔除导管,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

的优势

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性高的优势:

1.手术创伤小

传统开颅手术造成的创伤大,患者恢复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高。而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不需要“打开”患者的颅骨,只需通过患者的血管,建立一个小小的穿刺点,这可以大大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减少患者的痛苦。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更小,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这种创伤性小的治疗方式也更加容易被接受。

2.安全性较高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引导下进行的,医师可以实时观察导管和治疗材料在脑血管内的具体位置,精准地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有所保障,而且可以降低手术风险。

接受介入治疗后

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卧床休息

动脉血管内的压力较高,穿刺后频繁翻身和开展大幅度的动作容易引起局部出血、血肿等问题。因此,接受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要严格卧床休息。一般建议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患者卧床24小时。

2.妥善护理穿刺部位

介入治疗结束后,穿刺部位通常会被加压包扎。但穿刺部位包扎得太紧,可能会造成局部缺血,严重时可能出现坏死。家属要注意观察患者穿刺侧肢体的颜色、温度是否有异常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同时,应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清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渗血、肿胀等情况,避免感染。

3.做好饮食调整

全麻患者待术后麻醉药效消退、肠道蠕动恢复后,可先喝些温水,如无不适,可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术后患者应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术后2~3天后,患者可恢复正常饮食,但应注意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促进手术创口愈合。此外,患者应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预防便秘。

4.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为避免血栓形成,患者在卧床期间可进行踝泵运动,待可以下床后,患者应尽早开展肢体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流通。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受损,这些患者应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尽早进行针对性训练,以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5.定期复查

开展介入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患者必须定期到医院复查,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等项目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是否存在并发症或复发风险,便于医师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