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热缠身中医应对有法
作者: 李秋伶夏季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人体容易被湿热之邪侵袭。同时,很多人为了避暑长时间处于空调房里。人运动少、不出汗,湿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也会导致湿气内生。
因此,不少人一进入夏季就会湿热侵体,出现面部起痘、头发油腻、小便赤短、舌苔黄腻、心烦懈怠等症状。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要想摆脱湿热,需要打“持久战”和“组合拳”。
按摩穴位“拳”:
祛湿排毒
1.按摩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湿。阴陵泉穴位于脾经气血汇合之处,因此又被称为“祛湿穴”。按摩此穴可以刺激脾经气血运行,调和脾肾之气,起到祛湿排毒、健脾益肾、通经活络等效果。
以大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两侧阴陵泉穴,可尝试点揉、旋转揉按等手法。每次按摩5分钟,以穴位处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如果湿热症状明显,可增加按摩次数。也可以用刮痧板从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往上约10厘米,胫骨内侧缘后方)刮至阴陵泉。出痧后立刻喝一杯温水利尿,有助于缓解眼袋浮肿、痰多口臭、大便黏腻等脾虚湿盛症状。
2.按摩承山穴
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刺激该穴有助于改善腰腿酸沉、脚气、痔疮等湿毒下注证。《医宗金鉴》记载:“承山(穴)能化膀胱湿毒,凡湿邪重坠如裹水者必取之。”踮起脚尖时,小腿后侧肌肉凸起,肌肉下缘凹陷处即为承山穴。
用大拇指指腹交替点揉两侧承山穴,注意力度要均匀、柔和,以穴位处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按摩1次,每侧各按摩5分钟。
3.中渎穴
中渎穴属于足少阳胆经。胆主疏泄,刺激中渎穴可疏通水液代谢,改善腹股沟潮湿、男性阴囊湿疹等湿热下注问题。该穴位在大腿外侧中线,膝盖上方5寸(约16.5厘米)处。
按摩方法有2种:一种是“拍痧法”,以空掌拍打穴位至出痧,每周2次。另一种是“敲打法”,用手握空心拳轻敲中渎穴,每次3分钟,每天3次。
食疗药膳“拳”:
健脾养胃
1.三仁汤
(1)所用食材与烹饪方法
厚朴6克,竹叶6克,白蔻仁6克,白通草6克,半夏10克,杏仁15克,滑石18克,薏苡仁18克。将所有药材放入砂锅中,倒入适量清水,以小火慢煎40分钟左右。滤出药汁,分3次温服。
(2)食疗功效
该方剂中,竹叶和白通草主清上焦湿热,厚朴、半夏和白蔻仁可通利中焦,滑石、杏仁和薏苡仁则能够通利下焦。湿热患者饮用三仁汤可以打通上、中、下“三焦”,促进体内湿热排出。
2.薏苡仁冬瓜鸭肉汤
(1)所用食材与烹饪方法
薏苡仁30克,芡实20克,陈皮5克,鸭肉和带皮冬瓜各350克,生姜、食盐、胡椒粉等调味料适量。
提前将薏苡仁、芡实与陈皮浸泡30分钟。冬瓜带皮洗净后切成片。鸭肉去皮后洗净、切块,焯水后捞出。锅中放油,油热后将鸭肉与生姜放入锅中,翻炒5分钟。将准备好的薏苡仁、芡实、陈皮沥水后倒入锅中,再翻炒5分钟,加适量水,用小火熬煮40分钟,然后加入冬瓜再煮20分钟即可。起锅前加入适量食盐与胡椒粉。
(2)食疗功效
该食疗方中,薏苡仁可清热利尿,冬瓜有清热解暑、护肾利尿、消肿祛湿等功效,鸭肉可益气补虚、补肾壮阳。湿热患者每周喝2次,能健脾祛湿、利水消肿、理气化痰。
3.茯苓板栗粥
(1)所用食材与烹饪方法
大枣10克,茯苓粉15克,生板栗25克,粳米100克。
板栗去壳、取仁。锅中倒入清水,水开后放入板栗仁和粳米熬煮至半熟,然后均匀撒入茯苓粉、放入大枣,继续熬煮至粥熟即可。可根据个人口味加糖调味后食用。
(2)食疗功效
茯苓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效。板栗有健脾养胃、化咳止痰、消除水肿的功效。大枣能养心安神、护肝益胃。这道茯苓板栗粥滋味甜美,可健脾补肾、渗湿止泻,尤其适用于湿气侵体导致脾胃虚弱、便溏腹泻的人群。
拔罐散寒“拳”:
排出湿邪
拔罐疗法可使患者的局部腠理充分开泄、毛孔舒张,及时排出人体内的湿邪和热邪。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湿热积聚部位、程度、体质等情况,选用不同的穴位和拔罐手法。
比如,对于脾胃湿热人群,可选择脾俞穴、胃俞穴进行拔罐;对于肝胆湿热人群,可选择肝俞穴、胆俞穴;对于下焦湿热人群,可选取肾俞穴、关元穴等。对于热象明显者,可用刺络拔罐或闪罐法,排出体内热邪。对于湿邪偏重者,可采用留罐法,促进湿邪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疗法不适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皮肤过敏或破溃者、出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拔罐后应做好保暖,不要立刻洗澡,以免造成寒气侵体。拔罐后,局部皮肤可能有潮红、瘙痒情况,请勿抓挠,一般数小时或一两日后可自行恢复。
艾灸温阳“拳”:
散寒除湿
艾灸疗法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医师将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用其熏灼患者的特定穴位。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可促进患者气血运行,达到调和脏腑功能、温阳散寒、祛湿化浊的目的。以艾灸除湿热之邪,可选取以下穴位:
1.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人体脐下三寸(约10厘米)处,素有“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之称。艾灸关元穴,可以温补肾阳、固本培元、调理气血、增强体质,对改善肾阳虚衰、湿邪内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2.艾灸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约26厘米)处,艾灸此穴可疏通脾胃气机,促进水湿运化,能够化痰祛湿、和胃降逆、开窍醒神,缓解痰湿内阻所致的咳嗽痰多、肢体无力等症状。
3.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人体脐上四寸(约13厘米)处。艾灸此穴能够促进脾胃运化、祛湿利水,化解中焦寒湿凝滞导致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腹部隐痛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