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疼脚麻原来是这个“管”出了问题
作者: 拓振合小鹏是一名大学生,喜欢从事野外徒步探险活动。几个月前,他在一次登山探险后,右脚脚踝及脚底感觉疼痛,进而转变为脚底麻木。当时他并未在意,认为这只是普通的扭伤或挫伤,休息休息就好了。
但几个月过去了,小鹏的病情没有减轻。右脚的疼痛、麻木症状时轻时重,他不仅没有办法参与徒步活动,连日常的学习、生活都难以完成。小鹏这才前往医院就诊。经骨科医师诊断,小鹏罹患的是踝管综合征。那么,踝管是个什么“管”?踝管综合征能够治愈吗?
踝管是个什么“管”?
踝管位于人体内踝的后下方,是由屈肌支持带、内踝及跟骨结节构成的骨纤维管道。踝管就像保护电线的导管一样,保护和约束从其中经过的胫后肌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胫后静脉、胫后神经和踇长屈肌腱。构成踝管的组织是硬度高、弹性差的骨骼和韧带,因此,踝管的伸缩性较差。如果踝管发生病变,其容积会变小,并对其中的神经、血管等造成压迫,引起踝管综合征(亦称跗管综合征或跖管综合征)并导致相关症状。
如果动脉、静脉受挤压,患者的脚部血液循环受阻,可能发生脚发凉、怕冷等局部缺血症状。当胫神经或其分支受压迫,会产生足底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该病的病因和症状与发生在腕部的腕管综合征(“鼠标手”)比较相似。
踝管综合征的发病原因
1.外伤
患者如果发生脚踝扭伤、骨折等,局部结构遭到破坏。在恢复过程中,患处可能发生骨质增生、瘢痕及软组织的纤维化,这会缩小踝管容积,并引发神经压迫症状。
2.占位性结构或病变
占位性结构或病变是导致踝管综合征最为常见的原因。比如腱鞘囊肿、脂肪瘤、神经鞘瘤、外生骨疣、痛风石等,踝管内出现的这些新生组织会挤压胫神经。由于新生组织会逐渐增大,因此踝管综合征患者的脚疼、脚麻的病史往往较长,症状会逐渐加重。
3.足踝部结构异常
以扁平足为例,患者的足弓发生塌陷,身体重量向内踝转移,造成足向外倾斜,也就是足外翻。这会造成踝管周围组织紧张,使踝管容积减小,并引发踝管综合征。此外,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大骨节病会使踝关节力学结构发生变化,并且产生较多骨质增生,进而影响踝管的健康。
4.其他因素
怀孕、长时间穿着高跟鞋,罹患肥胖、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可能增加踝管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踝管综合征而言,以上病因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发生。比如,有扁平足的人群属于踝管综合征高发人群,不适合长距离行走。如果像开篇提到的小鹏一样罹患扁平足,还经常参与户外徒步,很容易发生扭伤等外伤,并最终导致踝管综合征。
足部发生以下不适
应及时就医
踝管综合征在临床上不属于罕见病、难治性疾病。但如果患者一拖再拖,很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患者可能发生脚底肌肉萎缩,走路无力;皮肤感觉减退,感觉不到受伤如扎破脚;夜间可能因为严重疼痛而影响睡眠。
因此,患者如果出现不能缓解的脚痛、脚麻等典型症状,不可一味自行休息,应及时就医诊治:
1.疼痛、麻木症状
患者内踝部和足部出现疼痛、麻木症状。这种不适感有时会向脚趾及小腿放射。
2.以下情况会加重症状
踝部活动会加重脚痛、脚麻症状。按压内踝(踝关节内侧的圆形骨性凸起)的后下方,疼痛、麻木等不适感会加重。
3.形成硬结
触摸内踝(踝关节内侧的圆形骨性凸起)的后下方,有时可摸到异常的硬结。
患者到医院就诊,医师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完善X线检查、肌电图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明确疾病类型,确定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尽早治疗、规范治疗
患者可以恢复无痛行走
1.对于非占位性的踝管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法
对于非占位性的踝管综合征,也就是踝管局部没有生长肿瘤等“异物”的患者,可以通过让足踝部制动休息,避免参加剧烈活动,穿低帮、宽松的鞋袜来减轻踝管局部压力,创造恢复条件。如果发现有扁平足问题,应通过穿戴矫正鞋垫来改善足弓塌陷情况,避免身体力量转移至足踝内侧。同时,日间避免久坐,适当抬高脚部促进血液回流,也有利于病情康复。
此外,医师会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性给予局部封闭,针灸、小针刀、体外冲击波疗法,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中药泡洗踝部等,为患者开展治疗。患者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甲钴胺(维生素B12)等,可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修复。
2.对于占位性的踝管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法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可以扩大狭窄的踝管、去除增生的骨刺、切除肿瘤性病变,给相关神经“松绑”,恢复踝管的“畅通”。对于病史比较短的患者而言,手术后即可完全缓解症状。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成熟,部分医院可采用内镜下手术为患者解除痛苦。
总体来说,踝管综合征患者只要能在早期发现、尽早治疗,都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恢复正常的行走和生活。
做好预防避免“脚受罪”
1.扁平足人群应做好双脚保护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约有20%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足。扁平足患者应选择合适的鞋子,必要时选购、使用矫正鞋垫。通过穿戴矫正鞋垫可改善足弓的塌陷问题,避免身体力量转移到足踝内侧。同时,应避免长时间步行和快速奔跑。
2.肥胖、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病情
超重、肥胖人群应通过控制饮食、科学运动减肥,减少体重对足部的压力。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足部血管、神经发生损伤。平时不宜穿紧帮鞋及袜口过紧的袜子,避免参与户外探险、滑雪、轮滑、跑酷等易损伤踝关节的活动及运动。
3.踝部扭伤正确处理
脚踝扭伤后应让足踝部充足休息,并进行局部冷敷等科学处理。若伤情不见好转,应尽早就医,以免加重病情,耽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此外,不建议女性朋友长时间穿高跟鞋。开展户外运动、野外探险活动应穿着高帮防滑鞋,酌情使用登山杖等辅助工具,减少足部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