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

作者: 井振武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0

近代天津是北方洋务运动的中心。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训练洋枪队,筹建天津机械局,开洋务之先。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大力推行洋务运动。

大量洋务工矿企业的创办,对于掌握近代文化知识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剧增。清政府在派幼童赴美留学、雇佣洋匠、洋师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服务洋务运动的文化教育机构,诸如天津海关书信馆、运书局、电报学堂、水师学堂、西医馆、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相继出现。但天津本地生源严重不足,不得不派人远赴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招募。

兴学强国,筹办博文 

1886年,奉皇太后懿旨,和硕醇亲王奕率大员巡阅北洋。回京后,上奏皇太后《查北洋炮台、水陆操防、机器、武备、水师学堂情形折》,提出诸多建议,清廷随即把培育海军、陆军人才列为国家战略的两个“根本”。李鸿章感到,补齐短板、就地取材,创办新式基础教育学堂,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培育地方人才的重任,落在负责洋务的津海关道周馥身上。就在奕巡视北洋离津后仅4天,一份由津海关道周馥起草,要求创办博文书院的奏禀摆在了李鸿章的案头。

周馥(1837—1921),安徽建德人,是李鸿章幕府的核心人物。1871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函招抵津,他便奉命筹划西沽筑城事宜。因办理水患有功,曾署永定河道。1875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海军筹措经费,任命4人会办海防支应局,专责周馥一人驻局经理,每年各省协饷300万两。1881年7月,李鸿章委周馥署津海关道兼北洋行营翼长。第二年,补授津海关道,参与洋务活动。周馥热心教育,捐银1万两,助本邑研经书院;禀立集贤书院,捐银2600两购买三岔口河地,是一位对天津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周馥在《津海关道周馥禀北洋大臣李,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中提出:“国之强弱以人才为根本,而人才之盛衰以书院多寡为消息。讲西学者原在实用。”还提到,西方人最擅长技艺,例如:船政、军政、步算、制造诸学,我们应当从善如流。派学生出国留学是一种方法,但费用高,能去的人有限,不如在沿海地方多设书院,养成讲求中西学问的风气,培植的人才会一天比一天多起来。

他说:“天津为北洋总汇之区,民贫地瘠,生齿日繁,水师各学堂招募学生反远求于闽粤。本地俊竟不知力图上进,致使谋生日拙,虽愚民囿于识见,亦有司应有以提倡而培养之也。”

为此,周馥一是多方筹募经费。经过估算,建造书院、置办设备等各项费用需约3万两。周馥致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请求帮助,对方不但乐见其成,还邮来银子7千两(5千由海关出资,两千为赫德捐助),答应:学堂开办后,每年由总税务司拨银5千两,作为日常办学开销。又与天津税务司德璀琳酌商后,获得一次性捐款银子8千两。两项合计为1.5万两,其缺口1.5万两,建议由海防支应局拨付。

二是置办购买建校的地产。他认为:“创建书院地基必须妥择闲静宽敞处所,俾与市尘相远,方足以摄纷心而专学业。”经过细心勘览,他在梁家园营门墙外看上一处地产,此地系一户李姓人家拥有。土地面积为1顷87亩8分5厘,价格为1400两银子。并与地方官员肖世本谈妥,暂挪款与业主签字画押,订立收买契书,落实了建校地产。待总督批准后,即可还上肖世本的垫款,亦可从容绘制图纸兴工建造了。

三是推荐税务司德璀琳为帮办,承揽建造校舍,襄办一切。

四是草拟了《博文书院章程》,明确办学方向,实行院监管理制度。生徒住校,学期6年。

五是规划了毕业生的3条出路。六是为即将创办的书院起了一个含义丰富的名字,“略仿宋儒胡瑗经义治事两斋之意,颜曰博文书院”。一应周全后,周馥拟禀文呈李鸿章。

读罢禀文,李鸿章批复:“据禀已悉。西人擅长之技,如船政、军政、步算、制造诸学,虽曾选雇洋师来华教授,并派生徒出洋肄业,但劳费不赀,成就有限。民间子弟可学者众,公家亦需才甚亟,自应妥筹培养。该道拟于津郡设立博文书院,招募学生,课以中西文字,讲求有用之学,以备北洋水师、武备、电报各堂挑选,再授以专门艺事,庶循序渐进,成就日多,洵为切要之图,亟应照办……”

从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批复看,周馥与李鸿章就创办博文书院的性质达成共识,从“以备北洋水师、武备、电报各堂挑选”看,其办学性质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另外,从周馥自编年谱中记载:“四月禀建博文书院于东圩门外,招学生,习洋文”的表述看,相当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同文馆”,其办学宗旨是为洋务高一层学堂输送可堪造就的人才。

建章立制,业将告竣

根据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批复,津海关道周馥会同总税务司赫德以及各方人士筹商,完善《天津博文书院章程》。李鸿章与周馥达成的就地取材办基础教育的共识,予以固定。

1886年8月,李鸿章札委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为博文书院帮办,负责襄办建筑校舍事宜。

德璀琳(1842—1913),德国人。1864年夏来华,在北京海关总署任四等帮办,曾参与李鸿章的外交活动。1877年,任天津海关税务司。1880年,李鸿章为北洋水师修造大沽船坞,委派德璀琳为督办,负责船坞“鸠工庇材”诸事宜,有基建经验。自“本税务司承办之博文书院”建设,亦是雷厉风行。他将建设书院工程发包给永顺号承建,并于当年9月30正式开工。为了加快进度,还请津海关道衙门拟写了一份公告,广为张贴,以防止附近或有滋扰、作贱、偷窃事件发生。在备购建筑材料,如石料、石灰、青砖等,请海关道衙门发给护照,确保沿途运输予以放行。总办周馥积极配合,不但自己捐款3千两,还把修建武备学堂的剩余之木石、砖瓦,开价2991两3钱3,发往书院工地。

1887年8月8日的上海《申报》记载:“津海新关税务司德璀琳奉李傅相(李鸿章)之命,就梁家园营门外建造博文书院,教授中西各学。自去冬兴工,业今,工已及半。核其基址,一百一十余亩(约7.33万平方米)。所建西式楼房,南北长英尺二十一丈九尺二寸(66.8米),东西二十二丈五尺二寸(68.6米),地上垫高一尺五寸(0.45米),平房高十七尺(5.1米),(二层)楼高十五尺(4.5米)。每日工匠约三百人。”另据,1888年9月24日《申报》记载:“紫竹林下,起盖博文书院……基址之宏敞,工程之巩固,旬津城居屋中首屈一指,筹建三年,业将告竣。”

中途生变,弦歌不绝

博文书院兴建10年,因个中缘由却未能招生。其中主因是总办周馥推荐德璀琳充任“帮办”,德璀琳挪用建校资金,在海河沿盖栈房,搞起“第三产业”,又修了一条造价不菲的马路。一来二去,经费亏空巨大,德璀琳又擅自将博文书院房屋抵押给德华银行商得借款,累计欠银32593两。由于德璀琳的越权擅为,使李鸿章、周馥培养当地人才计划搁浅。李鸿章随后重用盛宣怀,宁可书院房屋闲置,也不再把教育大权交给德璀琳。而从整个事件看,得利最大是德国德华银行。

1895年,李鸿章、盛宣怀决定在天津建一所头等学堂,即是“外国所谓大学堂”。此前,盛宣怀多次与李鸿章的家庭教师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商议创办一所新式大学。丁家立早年毕业于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与欧柏林学院研究院,曾任前公理会传教士、后又出任美国驻天津副领事。

1895年9月10日,丁家立起草了一份规划书,将这所筹建中的大学命名为“天津大学”(Tientsin University),并参照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将其办学层次划分为“预备学校”(PreparatorySchool)与“技术学院”(TechnicalCollege)两级,也就是美国大学中的预科与本科,其中译名后来分别定为“二等学堂”与“头等学堂”。

此外,丁家立还提出要组织一个考察团,赴欧美主要国家搜集各国大学章程,比较其大学体系之优劣,并在其报告书中完整、详尽地阐述如何建立一所能够满足中国之需要、并且适应中国之国情的“技术学院”。

随后,盛宣怀任命伍廷芳为学堂总办、丁家立任总教习,派粮台胡鞠棻用资32593两3分白银,从德华银行赎回博文书院作为大学堂校址。此事由一位在马厂练兵的军爷办理,巧妙地掩盖了赎回书院的真实意图,从而彻底地摆脱了德璀琳的纠缠。10月30日,德国政府与天津地方当局签订了《德国租界设立合同》,其中明文规定:“博文书院及博文书院所有之地,现在中国官改为大学堂。”11月17日,大学堂正式开学。

大学堂(即头等学堂)即设在博文书院旧址(今海河中学、大沽南路花园一带),该校园占地110亩,所建西式楼房“千门万户,极为宽敞”。计划4个班,每一年级一个班,每班30人,学制4年。由总教习丁家立聘请西方知名学者、教授,实行全英语教学,课程“凡经史法律工程矿务天文算学,无不赅备”,还引西方田赛、径赛、球类等项目为学生体育正课。教育器材、实验室、图书馆等完备。二等学堂(即为预科),亦有4个班,每一年级一个班,每班30人,梯次递升,为头等学堂输送合格生源。

1896年2月,盛宣怀决定校名为“天津大学堂”。于3月1日在《申报》《新闻报》上发表“督办天津大学堂正任津海关道盛示”的招生广告,这是经过半年筹备后校方第一次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标志着大学堂经过筹备已走上正轨,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正式诞生。

1898年1月,大学堂内附设卢汉铁路学堂,专授铁路工程学、法文,以便达到与洋员交涉,并接替洋匠的水平。1899年底大学堂第一批毕业生学成,计18人。其中王宠惠荣获盖有“钦差大臣关防”的大清皇帝钦字第一号大学堂考凭。1900年庚子之乱,大学堂沦为德国兵营,被迫停办。1902年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任命蔡绍基为总办,选择西沽武库复建天津大学堂。第二年开学,1905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

北洋大学堂,既有国家批准的正式文件予以明确记载,又有上海图书馆馆藏《天津头等学堂章程》文献存世,国内新闻媒体诸如:《直报》《申报》等刊登《启事》予以印证,以及众多第一手历史资料支撑,是为中国最早的大学雏形。经过4年不断创新、完善,在读学生4个年级,计约120人,已名副其实;另有预科(二等学堂)为其源源不断输送生源,教育体系日臻完备,实开中国人创办大学教育之先河。

(摘自《炎黄春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