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形玻璃托盏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一盏幽蓝的莲花形玻璃托盏静静绽放,仿佛凝固了七百年前的月光。这件莲花形玻璃托盏出土于甘肃漳县徐家坪的元代汪氏家族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元代玻璃托盏,被誉为“丝路蓝莲”。
托盏由盏与托盘组成,盏高 4.9 厘米,如七瓣莲花微微收拢,每片花瓣的尖端都带着锐利的锋芒,仿佛能划破时光的尘埃;托盘直径 15.2 厘米,八瓣莲瓣向外舒展,形成优雅的八边形轮廓。通体普蓝色玻璃如深海般深邃,半透明的胎体中点缀着细小气泡,在灯光下折射出梦幻的光斑。
这种设计暗藏玄机:七瓣盏与八瓣托的组合,暗合佛教 “七觉支” 与 “八正道”的教义,象征修行者从迷到悟的进阶之路。而莲瓣的尖锐造型,则打破了传统瓷器的柔和曲线,融入了西域玻璃器的硬朗风格。
元代是中国玻璃制造的转折点。至元十五年(1278 年),忽必烈设立 “瓘玉局”,专门为皇室烧制仿玉玻璃器。这件托盏很可能出自这个神秘机构 —— 其使用的钴蓝色玻璃原料,经科学检测含有波斯玻璃特有的氧化钴成分,而铸模成型工艺又带有明显的中原特征。
有趣的是,关于它的用途至今仍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是茶具,但最新研究指出:元代玻璃耐热性差,无法承受沸水冲泡,且托盘深度仅 1 厘米,既无防烫设计也不稳定盏身。结合同墓出土的青白釉玉壶春瓶(典型酒器),学者推测这其实是一套酒具,用于盛放西域葡萄酒。
在元代,玻璃器是比金银更珍贵的奢侈品。这件托盏的出现,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中国工匠早已掌握了进口原料与本土工艺结合的秘诀。虽然胎体中的气泡显示技术尚未臻完美,但器型之大气、色彩之纯正,已达到同时期玻璃制造的巅峰。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纯洁,在佛教艺术中代表觉悟,而蓝色则是波斯文化中神圣的色彩。当这两种元素在托盏上相遇,一场跨越万里的文明对话就此展开。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实物见证,让我们得以触摸那个多元共生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