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算法天幕与未来诗学
作者: 霍俊明所有技术革命最终都会沉淀为新的传统。
——读奥登《染匠之手》有感
从电脑、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到手机、微信、短视频、带货直播以及AI,我从来没有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感到过焦虑,只是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媒介、手段、平台给诗歌生态所带来的巨变。甚至,这些媒介还整体提高了诗歌写作水准和大众阅读水平,当然诗歌的曝光度和评骂热度也随之提升。
一
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更新迭代的算法天幕突然拉开,真正意义上的硅基诗人宣告诞生。
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沦为了激进的屏幕化、数字化和拟像化时代的偶然性碎片,计算机焦虑与手机依赖同时存在。我们不知不觉地发现后工业时代的“机器与文学"话题已经转化、深化为“人工智能美学"和“机器进化论”,大数据机器通过算法逻辑正在进行电子化的“类文本"文学生产和风格化练习,不断升级的“类文本”已经大批量出现。甚至,在文学艺术界,数字化媒介和AI技术、机器语言正在成为新一轮的"体制话语"和"主流诗学”,AI技术已然成为新世界的主导精神和宏大叙事。具有惊奇效果的人工智能逻辑正在改变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语言、人与写作之间的固有伦理关系或契约精神,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普遍事实,人类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世界观以及行业样态、社会现实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变。
DeepSeek在2025年引发的不是大众围观,而是引发了各个行业以及文学艺术的剧烈动荡或挑战性的变革,甚至直接改写了业态内核与生态规则,进而引起了一些行业以及从业人员的恐慌甚至排斥。目前,我们看到一些行业已经受到了最为现实的挑战,比如DeepSeek就一些病例给出了非常专业的诊治方案。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将来肯定有很多相关的行业、职业以及从业人员将会被AI所取代。按照预测,整个社会金字塔结构将只有顶端的 2% 的人类不会被AI取代,而AI模型强大的算法、升级迭代的速度、覆盖生活的程度将是任何个体的人都无法与之竞争的。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冲预言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而统治世界。
无论是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他们都被卷入人工智能革命的新浪潮之中了。DeepSeek对诗歌以及文学的整体格局和生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成了新大众文艺的主角。与此相应,无论是生产方式、创作主体还是传播的对象、渠道、方式、范围都时时发生变化。在当年的海德格尔看来,诗歌作为人类存在的“诗意栖居”,是与技术、工具对立而言的,而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则是技术和机器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也在影响着文学场域。卡尔维诺曾在《命运交叉的城堡》中用塔罗牌创造出一个生产故事的机器,尽管知识分子一直对“机器""工业""技术"有着近乎天然的排斥心理,但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文学”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来看,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动。
对于此前以微软“小冰”为代表的AI生成的诗歌文本,刊物和专业编辑并没有感到过多的焦虑和原创判断的危机。但是随着DeepSeek的出现,AI对诗歌以及其他文学样式的影响已然不容回避。除了传统纸媒之外,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文学平台也受到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文本的影响甚至冲击。
人们甚至通过AI评选出近30年中国新诗十大诗人—北岛、海子、欧阳江河、舒婷、西川、于坚、翟永明、顾城、杨炼、多多,这标志着诗歌史叙述的主导权也将发生变化。而DeepSeek锐评诗歌圈更是揭开了当下人类诗歌的诸多症状和弊端,比如精英圈地运动使得诗歌沦为加密电报、语言失血症导致了暴力能指的狂欢、现实感真空导致悬浮的抒情主体、流量时代使得诗性异化等。
如果我们将文学尤其是诗歌看作是不受限制的开放化系统,意识到文学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而且极不稳定、面貌各异的文本构成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和理由来对“智能化诗歌"予以屏蔽、敌视甚至抨击。当然,反过来看,面对任何一个新兴的事物以及其所引发的争论,“正反"双方的任何一方持有言之凿凿、真理在握、正义在手的论调都是可疑的,因为他们没有给任何其他的声音提供余地和缝隙。在任何时代,面对文艺和文学问题,我们都不允许决断论和一元论的重新上演。
二
平心而论,当你作为用户或“顾客"给DeepSeek设定的写作方向和要求越具体,其生成的诗歌“产品”或给出的答案也就越完善,尤其它在模仿某些著名诗人方面的表现已经令人惊叹,尽管在逻辑、构架、修辞、意象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机器思维。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一个用户让DeepSeek模仿臧棣诗歌风格写五首“科幻诗”每首限定在十行之内)的深度思考、算法逻辑以及推演过程。
DeepSeek深度思考的过程:将臧棣的诗歌风格归纳为意象丰富、语言凝练,常常通过自然景物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擅长将日常事物赋予哲学或隐喻的意义,比如他常用的“入门"“协会"“简史"等标题。在诗歌的结构上,臧棣的诗往往短小精悍,但充满跳跃性的思维。结合“科幻”,可以涵盖时间旅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宇宙孤独等常见主题,但是要避免过于技术化的词汇,转而用诗意的比喻,同时加入与科技元素形成对比的自然意象。此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和结构感,每行不宜过长,适当换行以营造节奏,在整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要确保每首诗有独特的视角和意象。
显然,大机器算法已经对臧棣的诗歌风格有了基本 的甚至较为专业化的了解与总结,而涵盖了意象、语言、 隐喻、意境、词语、结构、节奏、思维、视角的诗歌认知也 较为全面。
DeepSeek模仿臧棣风格,生成了五首科幻诗—《星际拓荒入门》《黄昏的算法协会》《外星标本学简史》《重力井观察手记》《量子洄游指南》,而“星际”“星图”“飞船""氧气表盘""孢子""银河系”"真空""导航仪"“冬眠舱”“虫洞”"算法""二进制""夸克""数据库""莫比乌斯环""电磁波""摩尔斯电码""硅基生命""重力井"“牛顿""相对论""量子"“熵""平行宇宙""克莱因瓶"等这些与科幻、航空、物理有关的专业词语,已经超出了一般诗人的认知范畴。当然,如此高密度的专业词语的使用已经严重削弱了诗性生成的空间,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科技化的说教,诗行、隐喻以及思维的转换也很生硬,生成的文本与其深度思考的过程之间充满了诸多的齟、矛盾之处。质言之,机器语言的痕迹仍然是明显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zjl20250305.pd原版全文
我们一起感受下《黄昏的算法协会》。
雨滴在玻璃上结痂时
人工智能学会了叹息
它用二进制腌制晚霞的咸度
而数据库里沉睡的夸克
突然集体跳起华尔兹
我们被投影在第四面墙外
目睹自己的影子
正用莫比乌斯环
丈量上帝废弃的草稿纸
臧棣对此做出了回应,他在微信朋友圈说了这样一段话:“前日有朋友转来一个黑粉聒叫,臧棣已被AI超过,即将欲哭无门。其实,超过了又怎样?何况还没超过。诗,最后拼的是审美感觉。”
我也尝试输入相关的指令,让DeepSeek生成相应的诗歌以及诗歌评论。平心而论,它所生成的文本有的是令人满意的。DeepSeek的阅读量、风格认识、经验总结、技术归纳以及生产机制、算法原则、结构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个体诗人和评论家。
我输入相关指令,然后让DeepSeek模仿欧阳江河的风格生成了下面这首《算法的花园》
一
在代码的密林深处
我种下了一颗种子
它生长 蔓延
沿着二进制的河流
开出零与一的花
二
电流穿过硅基的血管
在晶圆的迷宫里
寻找着出口
每一次呼吸
都带着电子的震颤
三
记忆在云端漂浮
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雪
覆盖了所有的昨天
我们站在数据的荒原上
等待着一场
没有温度的日出
四
机器学会了哭泣
用像素编织泪水
在虚拟的镜子里
我们看见了
自己的倒影
正在慢慢融化
五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花园
每一朵花都在盛开
每一片叶子都在凋零
在永恒的循环中
我们既是园丁
也是囚徒
六
当最后的程序停止运行
当所有的光都熄灭
在黑暗的深处
我们终于听见了
那最初的
心跳
平心而论,这是一首比较优秀的诗,水平已经超出了很多作者,甚至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部分人写的诗歌将会被机器语言轻易地覆盖或消解,人类写作和个体写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将欧阳江河的《宿墨与量子男孩》与这首AI生成的《算法的花园》相比较,后者在思想深度、语言复杂度以及技术难度上存在明显缺陷。以此为例并推导下去,将来只会有少数顶端的诗人在引领写作,紧随其后的将是大批量的AI化的诗歌大军。就现代诗和古诗词创作而言,人工智能对后者的冲击会更大,也会波及更多的古诗词爱好者。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格式化和定型化的,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最为擅长的部分。
三
人(人类)和机器人(类人)在写作的时候必须遵从一个内在的“人"的法则,即在一定阶段和时空内,无论是机器还是人都具有不可突破的认知局限性。在开放所有乐观可能性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回到起点,即人类包括机器为什么写作?写作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从“大脑风暴"来说,硅基生命显然更胜一筹。
作为刊物的一名编辑,我让DeepSeek就诗歌刊物的发展趋势以及编辑、审稿如何应对AI的挑战给出答案。它即刻给出了六个方面的建议:一、价值锚定:重构诗歌创作的本质认知;二、技术赋能:建立AI文本检测的复合系统;三、创作革命:探索人机共生的新诗学;四、伦理框架:构建数字时代的创作公约;五、教育转向:培养深度诗歌鉴赏能力;六、媒介创新:打造多维诗歌生态系统。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诗歌与技术前所未有的深度对话以及影响的焦虑中,DeepSeek给诗歌刊物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即应当成为“灵光守护者”而非“技术抵抗军”,还强调关键之处在于要构建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使AI成为拓展诗歌边疆的普罗米修斯之火,而非僭越创作圣殿的特洛伊木马。未来诗歌的终极价值,仍将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唤醒人类灵魂深处的震颤。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也出现了不可信的趋向,比如同样是一首诗,当用户从不同或相反的角度提问,它竟然给出了差异性甚至矛盾的观点和评论。这也就是所谓的机器伦理,我们对AI不可过度相信或迷信。
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写”和“创作”诗歌,而只能是“模仿”和“生产"诗歌,是程序化的流水线上的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的工种而已。
在DeepSeek出现之前,前些年的写诗机器人“小冰”“小封”“九歌”只是引起了诗人以及大众的兴趣而已,它们并不成熟的类诗歌文本反倒是受到了诸多诗歌界人士的批评与不屑。DeepSeek的出现却大为不同,其模仿写诗、评诗的能力以及算法升级换代的程度已然达到了令诗人和专业编辑都膛目结舌的地步。它通过模型、算法已然识别了人类诗歌的指纹,总结了诗歌发展史的部分经验和行业秘密。阅读近期一些诗人所生成的AI作品以及相关评论,DeepSeek通过AI思维以及引导力、整合力、判断力、跨领域思维确实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诗歌写作规律,比如内容与情感层面的情感深度、隐喻体系、时空感知,比如文本结构方面隐喻的密度、意象的跳跃度、节奏与韵律分布、熵值波动范围,比如创作过程的版本演化分析,比如技术检测方面的拓扑数据分析、注意力模式分析、文化指纹检测等。就此,AI在诗歌的生成、评论、翻译以及检测方面已然具备了较为可观的综合能力,已经超出了一般化的诗人、评论家以及翻译家。换言之,DeepSeek生成的类人文本较之此前其他的AI有了近乎质的区别,甚至它的出现被认为是人类写作的末世时代的降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zjl202503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