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三棱镜·林白 | 墙面:林白小像 在文学领域,尤其在思想上没有被宠坏的作家,在亚洲文学的漫漫长夜里或许已经很少了。这一片如此庞大的土壤,由于其特殊复杂的历史变迁、民俗和民族性,在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毁灭性(全面毁容)的阻碍之余,作为个体人、个体写作者的...
名家三棱镜·林白 | 折叠的记忆:县城、历史与自我经验 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作家的一个潜在要求,经常落足于创新和突破,新的作品要比上一部提供新的故事、思想和形式,作家们上穷碧落下黄泉,腾挪跌宕,但往往万变不离其宗。林白的写作从早期的《同心爱者不能分手》《说吧,房间》《一个人的战争》《青苔》《守望空心...
文学现场·人工智能与文学焦虑 | 过去未去 2025年春节期间最为人关注的科技文化事件无疑是中国本土研发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的出现。就文学发展的现实而言,各类型人工智能写作事实上已经有了好几年的试验与尝试,从最初的微软小冰写诗,到2023年10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 @ 硅禅...
文学现场·人工智能与文学焦虑 | DeepSeek:算法天幕与未来诗学 所有技术革命最终都会沉淀为新的传统。 ——读奥登《染匠之手》有感 从电脑、论坛跟帖、博客、微博到手机、微信、短视频、带货直播以及AI,我从来没有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感到过焦虑,只是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媒介、手段、平台给诗歌生态所带来的巨变。甚至,这...
文学现场·人工智能与文学焦虑 | DeepSeek之后,我们将如何写作? 春节之后,很多平常不怎么联系的朋友都纷纷祝贺,“你可太火了”他们所说的,是我与李开复博士创作于2019到2021年间,出版于2022年5月的一本书《AI未来进行式》(英文版《AI2041》出版于更早的2021年9月)在面世四年后,这本书最近...
文学现场·人工智能与文学焦虑 | 最可贵的不是无限,是唯一 李壮(以下简称“问”):先来一个经验性的话题开篇。参与者来自不同年龄段,请从你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入手,谈及自己(或自己所属的这一代人)最早是在何时、接触到何种可称为“自动化”或“智能化”的新技术(例如:手机、电脑、互联网等);你当时是否感受到...
作家作品论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书写 如何有效地叙述和想象1960至1980年代的自我和地方,如何讲述那个时代自我和地方的关系,如何在确认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内部差异性元素的同时,建构和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王蒙来说,其在新疆“故国八千里,风云三十年”①的经历和体验具有独特...
作家作品论 | 流水漫濾,风云遗世 近读王安忆长篇新作《儿女风云录》,我感觉写法比较特别。从头到尾都是所谓“作者的声音”,一路到底的日常絮语,几乎没有小说里惯常的情境设定。长篇的叙述多由事件构成,譬如《包法利夫人》写爱玛的侯爵府邸之行,酒席、舞会、弹子房和牌局,花圃和马厮这些...
作家作品论 | 叙事“变奏”与人性之“隐”的探寻 之所以重新聚焦余华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缘于他在此期间的写作风格,较自己之前的书写习惯,有了明显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其内在指向也与当时文坛的求变、求新的潮流高度契合,是作家个性与文坛共性的有机互动。余华在此时的中、短篇所体现...
青年学者奖 | 沈从文与王:始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经验跨界对话 引言:沈从文与王澍的跨界对话 沈从文(1902-1988)与王澍(1963-)的对话始于1987年。这一年,尚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求学的王澍根据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记载的1934年返乡路线,沿着湘西沅水,一村一站地走,完成了...
文学史新视野 | 张爱玲的海外记忆书写及其危机 随着《雷峰塔》《易经》《小团圆》等作品浮出地表,张爱玲的创作版图日趋完整,而“纵观张氏1955年之后的文学叙事,从《雷峰塔》《易经》到《小团圆》,再到人生晚境的《对照记》,自叙传文学贯穿其整个晚期创作”①。由于漂泊海外、频繁搬家、出版受阻等...
文学史新视野 | 运动之外的改造 在处理"十七年”时期的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时,仅仅关注“运动"的一面是不够充分的。一则,即便明面上运动暂告段落,其影响却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以相对隐性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另则,除了少数对象外,更多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备统战性...
文学史新视野 | 1977年沈从文致陈琼芝书信考释 2023年,在中国嘉德拍卖“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发现有1977年沈从文写给陈琼芝的一封书信。在《沈从文全集》和《沈从文全集·补遗卷》等著述编纂以及相关论著研究中,都未曾见到这封信或提及这件事,初步判断应为佚信。现呈示如下...
思潮与现象 | 复眼、怪物、半尸 一、前言:“变质区"和能动性 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反思人类世和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家。他主张以“盖娅”为核心的“新气候体制”,用政治和行动应对气候危机。“盖娅假说”由化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于1970年代提出,...
思潮与现象 | 恋地情结与青年写作的三重维度 所谓"恋地情结”(topophilia),是源于希腊语而后引申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概念,如学者段义孚所言,这个词语旨在全面而精确地表达人类对物质环境所蕴含的种种深厚情感联系。对于人与地方的双向互动而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