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文实验室” 回应AI时代挑战

作者: 贺祖斌 杨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现象依然严重存在,为此构建“人文实验室”回应AI时代挑战就成为应有之义。

一、AI时代“人文实验室”的价值内涵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存在人文教育缺乏,工具主义盛行;实用主义至上,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人文环境单一,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面对AI时代,学生的人文教育显得更加紧迫。杨叔子认为:“人文教育,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1]”我们常说,人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有物质载体来予以保障和推进。国内大部分高校理工科都有实验室,但人文学科却很少有实验室。笔者结合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革新,首次提出“人文实验室”这一理念,并就其概念做了适当界定:“在校园里以人文教育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以人文要素为内容,基于共享场景理念,构建为公共的跨学科融合交流、体验和实践的文化场域,具有文化性、场域性、潜移性等特点,校园内与之相关的博物馆、书店、文化景观等非实验性场域皆可称为‘人文实验室’。”[2]“人文实验室”既有精神的意义,也有物质的承载,是承载着大学文化的物化载体,对于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实验室”价值主体在于人文教育。“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始终处于管理的第一位。现代大学管理已越来越多地重视人文关怀。只有通过人文关怀,才能使得管理机构的整体价值倾向性和个人的价值性耦合而不冲突。”[3]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会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文是一种素养,素养包括文化、道德、政治、专业等,“人文实验室”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路径,主体是人文教育。大学“人文实验室”相比于传统的理工科实验室,具有更加广泛的定义,突出人文教育,体现人本意识。“人文实验室”的主体作用就是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持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人文实验室”主要内容在于人文要素。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层面、多元素,内容极其丰富、广泛、复杂。人文要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地理、艺术、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人文实验室”的场景设计必须包括这些人文要素,善于创造一种意境,善于增强人的一切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进而产生一种心理的共鸣和情感的满足。“从结构层次来分析文化,可分为表、里、深三个层次。表层为物的明示层,是一种具象的表现;里层是心物结合,属于精神文化的外化;深层即心,属于精神文化的内核。”[4]这样,“人文实验室”才能真正以感情驾驭美景,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起到净化和美化人的情操的效果。

(三)“人文实验室”依托场域在于校园环境。AI时代,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学生在虚拟空间和虚拟环境思考和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人文实验室”的重要场域在于依托具有良好现实空间的大学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即校园内的建筑、楼宇、馆舍等,也包括“软环境”,即校园内的雕塑、小品、碑刻、石刻、博物馆、艺术馆、书店等。校园“硬环境”和“软环境”必须相得益彰,互相融合。有着良好校园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既有一种审美的艺术功效,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依托中,感受校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厚重历史,从而受到文化熏陶。

(四)“人文实验室”理念在于共享场景。“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从物理学来讲,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具有能量、动量和质量,能传递实物间的相互作用,如电场、磁场、引力场等。“场”的概念进人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文学等领域后,它所指涉、包含的范围被拓宽。AI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沉湎于互联网,沉醉于和机器交流,不善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文实验室”强调共享空间,注重个性分享,注重场景共享,通过共有的空间聚合、元素搭配、情景再造,让师生在共享的人文空间中得到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更大程度上促进人与人的心灵交流。

(五)“人文实验室”核心在于跨学科性。“人文实验室”就是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领域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此,在学科、专业、课程实现交叉的背景下,“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卓越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切实转变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评价观,努力培养交叉融合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5]。“人文实验室”就是要在跨学科融合育人的理念下培育新人,不断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可以说,“人文实验室”是实现人文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内核在于人文,重点在于育人。“人文实验室”从理念到实践,从“实验室”基本建设到“人文”育人目的要实现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内涵和外延的统一、表象和机理的统一,最终极大促进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AI时代构建“人文实验室”促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效能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重视科技教育。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文专业被撤销,社会上“文科无用论”的论调一直存在。尽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有着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培养模式,但究其本质都是培养人,是同一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AI时代构建“人文实验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其一,“人文实验室”有利于解决学生心智培养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应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启智、心灵的培养,不能丢掉对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6]人文教育实质是人性教育,能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长久深远的影响。“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在于:它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7]“人文实验室”就是要通过共享场景的打造,不断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共享的人文空间得到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最终实现育人目的。

其二,“人文实验室”有利于解决学生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迭代,时代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科技理性和个体主义为核心的竞生式文化盛行,疏离了人与人、生活、客体世界的关系。这种疏离导致个体与外部世界矛盾愈发凸显,人的工具化、种族矛盾、地域矛盾等社会问题日益尖锐。”[8]人文关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文关怀能力是人具有的一种朴素的情感能力,将使得人产生更多的同理心、责任心和爱心。“人工智能时代更要讲人文,要将人文精神融入价值塑造,不能让技术算法禁锢人的认知。”[9]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学校的博物馆、书店、艺术馆、咖啡馆、文化景观等人文场所区域“人文实验室”,注重在心灵的交流互动中加以碰撞、产生共鸣,以一种沉浸式、浸润式、滋养式的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场域,感受人文关怀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不断培养其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能力。

三、AI时代构建“人文实验室”的实践探索

在“人文实验室”建设理念下,广西师范大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既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自然景观,还有展现学校厚重历史、优秀发展成果的博物馆群;既有全面深刻反映学校90多年办学历程的《广西师范大学颂》石刻,还有记述学校西迁办学历史的西迁记忆广场;既有继承和发扬学校“弘文励教至臻至善”的“独秀精神”的校史人物铜像集群,还有反映文化名人名家寄情于桂林山水并与学校相关的诗、画作品;既有体现学校“三全育人”优秀成果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还有“为了人与书的相遇”的独秀书房。这些实践性探索兼具文化性、场域性、潜移性特点,实现了在AI时代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

(一)“人文实验室”建设必须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10]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园就是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选取我国从先秦至清代文化名人关于教育的名言,以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浸润人、感染人、教育人。同样,广西师范大学汇集与学校相关的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书、画镌刻于石碑之上,立于雁栖湖畔,形成雁栖湖碑刻景观群,是“人文实验室”重要的组成部分。独特的碑刻文化进一步彰显学校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气韵。还如广西师范大学的“十大文化景观”之一运河遗存—桂柳运河·相思江。桂柳运河,亦称相思埭,唐代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筑,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全长15公里,对促进西南边疆开发、繁荣社会经济和文化、维护国家稳定发挥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唐代诗人柳宗元从永州再次被贬至柳州时,途经桂柳运河,写下《答刘连州邦字》:“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诗句:“桂柳陡河水长流…如此风景消旅愁。”贯穿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园的相思江目前是桂柳古运河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生态文明形态的生动反映,是历史的活化石。经过学校组织的由高校、桂林市和历史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对桂柳运河现场的实地考察,并经过专家教授们的文化阐释,这一文化景观才得以被师生所知,成为“人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实验室”建设必须熔铸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1]为强化“人文实验室”传播先进革命文化的功能,广西师范大学2021年6月底建成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简史展馆。展馆充分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科技展示手段,全方位展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开辟的伟大道路、建立的伟大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宝贵经验。展馆的落成是学校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已成为全校共产党员受教育受洗礼的精神家园,成为引导全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基地,成为党史研究宣讲的有力阵地。

(三)“人文实验室”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2]在这种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民阅读、书香社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推出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品牌独秀书房。2016年10月,第一家独秀书房开放,校企共建集阅读学习、交流展示、聚会休闲、创意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多业态复合型文化体验空间,使师生在优雅舒适的环境中享受阅读乐趣,增长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浸润,在浓郁的人文气息中培养读书品位和文化自信。截至2024年7月,独秀书房已在国内外10个城市的17所高校及城市社区建设了22家实体书店,经营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图书品种10万余种,图书总码洋逾千万元。独秀书房自品牌创建以来,举办线上线下文化活动1000余场,参与高校逾200所,辐射高校师生和周边市民群体近百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书香是一种氛围”[13]。AI时代,阅读不能只停留在电子设备上,书籍永远浸润着阅读的芳香。所以,独秀书房作为“人文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营造一种书香氛围,注重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好习惯,从而在无形浸润中达到培根铸魂、培育英才的目的。

(四)“人文实验室”建设必须以共享场景理念打造共享体验空间。“人文实验室”特别注重利用共享场景理念打造共享体验空间,创设一种沉浸式、个性化体验空间。广西师范大学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载体。目前,已实现三校区覆盖建设,成功吸引多家优秀组织和机构入驻社区,筑牢“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共同体,重点开展了10余个主题系列活动,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已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育人活动空间。因此,利用“共享场景”理念打造的“人文实验室”,可以按照具体功能和需求进行分区,整合不同空间,打造不同功能,根据人群的定位,创设个性化场景,能够吸引参与者并使之沉浸在场景内,接受、参与并愿意共享该场景体验。[14]

(五)“人文实验室”建设必须利用显性和隐性课程开展沉浸式教育。显性课程是规定的课程计划,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为目的,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隐性课程是学校环境中以间接、隐晦方式呈现的课程,与明确规定在课程计划中的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表现形式包括观念性、物质性、制度性和心理性隐性课程,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广域性、多样性和难量化性,覆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涵盖教育、学习、生活各方面,通过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人文实验室”就是充分结合显性和隐性课程,精心打造一批涵盖科技与人文两大领域知识内容的跨学科精品课程,使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实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持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滋养、思维的启迪与人格的塑造。所以说,“人文实验室”作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作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实验平台,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必将在AI时代促进大学人文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大学教育,2002(10):11-14.

[2]余晓雪.创设“人文实验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专访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兼谈学校文化建设四要素[J].学校品牌管理,2023(4).

[3]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51.

[4]倪蕾.略论城市建筑文化[J].江苏建筑,2004(2).

[5]贺祖斌.推进新文科建设回应新时代需求[N].广西日报,2021-03-30(05).

[6]

[13]新华社记者林晖丁小溪.“今天大家一起来共商教育大计”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侧记[N].中国教育报,2025-03-08.

[7]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10.

[8]贺祖斌,卞志国.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J].现代教育管理,2024(4):21-30.

[9]邱勇.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学何为[N].人民日报,2025-04-28.

[10]白双翎.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的使命及要求[J].理论视野,2021(8):68-73.

[11]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N].光明日报,2019-01-09.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5-10-15.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7699249.

[14]旷永青.“四融四共”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24-01-06.

(责任编辑 刘第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