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使用研究

作者: 师衍辉 王焕景 张海燕

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使用研究0

一、问题缘起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通过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估,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一个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内部结构,形成一个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各具特色的教育生态体系[1]

行业高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行业特色型高校占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 25.34% ,人选“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占所有入选学科的 29.45%[2] ,在不同时期都对所依托行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我国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和教育强国的如期实现。发展实践方面,行业高校应彰显和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各自领域争创一流,但在“实然发展”中行业高校面临存在发展指向不清,路径不明,同质化和“去特色化”风险等问题。[3][4]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存在行业高校特色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特色化理论亟待创新,特色化制度亟待重构等问题。5]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维度包含哪些方面?行业高校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推进特色发展?科学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有助于明确行业特色型高校特色发展方向,为行业高校政策制定提供启示。

已有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行业高校典型案例的研究,有学者针对案例学校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践探索等角度展开研究[6-9],总结各自特色发展之路。二是行业高校特色的内涵研究,指出特色应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发展性、认可性等特点[10],涵括办学思想特色、目标定位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环境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维度[11]。三是有关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策略研究,从理论研究角度指出行业高校要科学定位,重塑与行业的关系[12],做好水平与贡献、供给与需求、传承与创新之间的统筹[13],在共性和特性的发展中形成个性[14]

梳理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出发,在宏观层面上提出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少有的实践性论文主要基于个案研究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存在论据论证不足等现象,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对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维度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研究主观性强,缺少有说服力的定量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注意力理论、政策工具理论和11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十四五”规划内容分析,研究行业高校的特色发展维度和政策工具使用问题,为行业高校特色办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二、理论基础

(一)注意力理论

“注意力”是一个由学者Simon从心理学引人管理学的概念,Simon认为管理本质上就是决策,关键在于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稀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15]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管理者所能够支配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在理性范围内作出倾向性选择,注意力的有效配置非常重要。[16]决策者对某项事务注意力的高低,代表着决策者对特定事务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既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高校注意力配置展开了探讨,如胡艺玲等基于在线教学政策文本分析了疫情下我国大学在线教学的注意力配置[17],习勇生以省域政府“双一流”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配置[18],但当前将注意力理论应用到高校特色发展的成果较少。注意力代表和诠释高校决策者对特定领域关注的重点,将注意力理论引入到高校特色发展研究,可以从定量和实证角度研究行业高校管理者对特色发展的关注情况。

(二)政策工具理论

政策工具指的是政策发布与实施的重要环节,是将政策文件的要求、目标等理念转变为具体组织实施的途径和方式[19],代表着施政者实现政策目标所选择的具体策略。关于政策工具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方法,McDonnell等把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激励、能力建设、系统变革和劝告五类[20],Howlett等按照强制力表现,将政策工具划分为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2I],Rothwell和 Zegveld 依据政策工具的影响层面提出环境型、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22],并强调只有当这三种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得当时,政策才能够发挥其最大效应[23]。考虑到本研究的主题—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涉及高校内外部环境、满足自身发展与支撑引领行业需求等因素,加上选取的发展规划政策样本可以较为清晰地分辨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工具类型,本研究选取Rothwell和Zegveld提出的分类方法,将样本政策所涉及的基本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种类型。

(三)政策文本分析

政策文献是政策思想的物化载体[24],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是高校对自身发展战略选择的真实反映和行为印迹。政策文本数据信息不是采用面对面调研形式,而是能够实现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相对隔离,使研究者拥有保持中立客观态度的研究环境,有助于结论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更具客观性、中立性和科学性。[25]政策文本分析包含内容分析法、编码分析、文献计量、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具体相关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计量法和结合政策工具理论的编码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选取11所行业高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依据是:其一,以上高校均将特色发展作为学校战略目标,具有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典型代表性;其二,以上高校均为长三角行业特色联盟高校,笔者对以上高校较为熟悉,对文本中的歧义内容可以有效识别和规避。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对“十四五”规划文本中涉及特色发展的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分别计算每所高校特色发展相关内容字数占该校发展规划总字数的比例,即文本覆盖率,从总体上把握案例学校对特色发展的关注程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5.pd原版全文

随后,在对11所高校“十四五”规划特色发展内容总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初步确定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维度,进而按照维度对筛选出的特色发展内容逐句编码,通过词频统计,发现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主要维度和方向。

第三,运用政策工具理论,确定行业高校特色发展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政策工具作用模型。运用NVivo12.0软件,对11份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分析各高校特色发展政策工具应用情况,给出推进特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

(一)特色发展的整体注意力分析

1.战略目标分析

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26],通过制订战略规划实施战略管理已成为我国大学管理的一种主要方式,战略管理能够使大学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更好地分配资源[27]。战略目标的确定,可以为学校工作开展提供广泛的指导原则,将学校整体的发展思路和使命愿景内化于集体意识之中,转化为价值观念、约定俗成,在潜移默化中指挥和控制大学的行动。可以说战略目标是特色发展的基础,成为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石,引导着大学的特色发展。通过对11所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基本原则等内容统计发现,样本高校均把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特色发展在办学理念方面具有极高的注意力。文本不仅是“事实”的传递系统,更是高校内部利益平衡和价值表达的载体,可以说样本高校的“十四五”规划就是各校特色发展的施工图和路线图,“十四五”规划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工具,也就是学校特色发展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使用研究1
表1行业高校“十四五”规划战略

2.文本覆盖率分析

特色发展相关表述的文本覆盖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对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本文首先对发展规划中涉及特色发展的相关表述进行筛选和提取,主要筛选含有“特色”“行业”两字以及能够代表行业特色发展方向的字段的语句,如江苏科技大学以“船舶、海洋、蚕桑”为办学特色,“船舶”“海洋”“蚕桑”字段也进入筛选范围。删除与特色发展无关的语句后,分别计算出各高校“十四五”规划中特色发展相关内容的字数及其占“工作要点”总字数的比重,即文本覆盖率,作为高校对特色发展注意力配置的衡量指标,从整体上把握高校对特色发展注意力配置的特征。

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使用研究2
表2行业高校特色发展文本覆盖率

从文本覆盖率来看,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别是南京审计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中国计量大学,三所学校分别为以审计、海关和计量为主要方向的单科性大学,办学行业特色较其他院校更加鲜明。相对而言更名为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的部分学校,特色文本覆盖率相对较低,需要警惕“去特色化”风险。行业高校特色化成色减弱的主要原因有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后与行业疏离,院校合并引起学校规模和结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追逐高校排名等,为获得更多的竞争资源和办学条件,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引发同质化办学的不良倾向。行业高校在一流大学的竞争和追逐中,应坚守初心使命,树立合理的学校发展定位,合理规避“去特色化”风险。[28]

(二)特色发展维度分析

将提取的各校特色发展相关文本汇总后导入NVivo进行词频分析,生成的词云图和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如下所示。

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配置与政策工具使用研究3
表3排名前20位的特色发展关键词词频统计

从词云图和关键词词频统计来看,学科、人才、创新、培养、专业、服务、科研、国际、体系等词频排名靠前,通过联系关键词原文和高校职能,发现以上词频主要对应到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特色、国际化特色和管理特色等维度。研读特色发展研究文献发现,以上维度划分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

对各高校筛选提取的特色发展语句按以上特色维度依次编码,依次统计各维度出现次数,得到各维度注意力分配情况如表4所示。

从注意力配置看,11所行业高校特色发展的注意力合计从高到低依次为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研究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国际化特色、师资队伍特色和治理特色。

学科建设特色主要指高校把学科建设放到学校发展的龙头地位,打造学科高峰构筑学科高原,集中力量建设好与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优势特色学科,学科建设特色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起到引领性作用,相较于其他领域具有更高的注意力。研究样本中的联盟高校都形成了自身的学科特色,如中国计量大学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安徽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优势特色学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学科等。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和基本功能,人才培养特色指高校在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育人模式,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质。从布鲁贝克提出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论辩开始,服务社会发展和服务学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29]行业高校既有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有面向行业的基本特点,其人才培养特色应该平衡好学生全面发展和服务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ts202503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