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的内涵、模式、评价与策略

作者: 王一诺 窦凯旋 曾照香

[作者简介](1988-),男,山东淄博人,,讲师。( 1986- ),女,山东聊城人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1963-),女,山东淄博人教授。(山东 淄博25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ICT类专业‘三协同、四联动’创新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490,项目主持人:)、2024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创新人'假设理论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素养培育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4JXY485,项目主持人:汪娟海)和2023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产教联动、服创双驱、资源聚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XY324,项目主持人:刘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12-0048-07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并逐步下沉,延伸出学校治理、教师治理等下位概念。在此背景下,高职专业群治理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耦合部应运而生。高职专业群治理是影响专业群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有效治理是打破专业群发展瓶颈、推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1]在政策引领与实践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高职专业群治理逐渐引起研究者和职教一线实践者的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快速涌现。但是,高职专业群治理在为专业群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困惑,即高职专业群究竟应当如何治理?本文分别从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概念内涵、核心要素、理论支撑、实践模式、评价体系和推进策略等多个维度分析样本文献,旨在厘清高职专业群治理是什么、有哪些典型模式、如何评价治理效果、治理的具体策略有哪些等关键问题,以期为高职领域开展专业群治理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文献选择

(一)文献收集

1.文献检索。对已有研究进行检索和整理是系统性文献综述开展的基础。专业群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国外鲜少直接使用“专业群”的概念,相近概念有“职业群”[2]“学群”"学科群""学科合作”3],但都与专业群的概念内涵差距较大。为此,研究仅在CNKI数据库中以“高职专业群”“高职专业集群”“治理”为关键词开展文献检索。同时,为保证样本文献的质量,仅选取北大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及扩展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专业群”概念的正式提出为标志,将文献的发表时间限定为2006一2024年,以确保样本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最终检索到有效文献125篇。

2.文献筛选。为确保样本文献的相关性,本研究制定了文献筛选标准:文献是否重复、文献是否为核心期刊文献、文献篇幅是否超过3页、文献主题是否与“高职专业群治理”高度相关。基于上述文献筛选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了两轮筛选。其中,第一轮根据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排除文献92篇,第二轮阅读全文排除文献2篇。在文献阅读过程中,补充新文献5篇,最终纳入有效样本文献为36篇。

(二)文献分析

从发文时间看,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6年,2021—2024年的文献超过 85% ,说明高职专业群治理的研究刚刚兴起,且研究热度逐年上升。从发文期刊来看,样本文献来源于《高等工程教育》《大学教育科学》《现代教育管理》《教育与职业》等9种期刊,相对集中。为便于分析,从文献基本信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概念内涵、关键要素、理论依据、实践模式、评价标准、推进策略等方面对样本文献进行编码,文献的来源和编码情况见表1。

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的内涵、模式、评价与策略0
表1文献编码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1.内涵。分析样本文献发现,高职专业群治理尚未形成明确的、普遍认可的内涵。当前有关“高职专业群治理”内涵的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过程论和结果论两大类。持过程论的学者认为,高职专业群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作的集体性实践行动[4],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关研究多从治理主体间的关系、治理内容、治理环节等不同侧面,对高职专业群治理的过程进行描述。其中,有研究认为:高职专业群治理是通过多元主体相互博弈催生大规模制度变迁,从而促进专业群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个领域、多重机制的协同运作。也有学者从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出发,认为高职专业群治理是多元利益主体对专业群建设与发展重大事务的决策结构与过程[5,其核心是多重治理主体利益关系的不断调适[]

持结果论的学者主要从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对象、核心、目标等维度界定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对象,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核心,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目标。通过治理层级下移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进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治理生态变革,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本质[8]。也有学者从群内专业间的关系出发,认为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实质是将彼此相对独立运行的专业进行有效整合,旨在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9]。因此,高职专业群治理的关键是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打造结构化的“双师型”专业群教师团队等方式,打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资源、信息以及组织壁垒[10]。还有学者提出,产教融合是专业群治理的逻辑起点,高职专业群治理是各专业主体遵循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积极参与、沟通、协调、规范、激励和约束达成的良序[1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606.pd原版全文

2.核心要素。当前对深入专业群治理核心要素层面的研究还较为有限,既有研究主要从专业群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两个维度探讨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核心要素。在外部治理方面,有学者认为,专业群外部治理是专业群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特定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治理[1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认为进一步做好高职专业群治理需要政府层面供给上下衔接的配套政策,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形成产学研融通机制,同时还需要引导各主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各治理主体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从专业群内部治理维度探讨高职专业群治理的核心要素。有学者从现代治理理论出发,认为高职专业群治理主要包括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的组织体系[13]持同类观点的学者进一步提出,高职专业群要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体系;高职专业群治理应依托组织实体,构建多元共治的关系,形成协同共治的机制[14]。有研究将高职专业群治理划分为组织基础、决策机构、制度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认为治理文化、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是专业群治理的核心内容[15],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流程和治理手段是专业群治理的核心要素。也有观点提出,形成治理共同价值观是高职专业群治理效果最大达成的重要原因,构建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结构体系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重要基础,完善回应现实需求的治理制度体系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重要实施环节,探索多元的治理方法和手段改革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专业群治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

1.理论依据。(1)现代治理理论。经典的现代治理理论与框架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一方面,经典的现代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理念[16],能够指导高职专业群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设计,如在高职专业群治理中倡导民主治理、法治治理、权责治理和专家治理。另一方面,经典的现代治理理论在高职专业群治理中得到了拓展,被赋予新的价值。高职专业群治理研究与实践始终强调专业群是由专业治理模式向专业群治理模式的转变,是一种组织变革,其治理的核心是协调多重主体利益关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建治理实践共同体对高职专业群治理至关重要。(2)项自制治理理论。当前高职领域的专业群建设主要以项目制的形式开展,因此,项目制治理理论同样也是高职专业群治理研究与实践的基本理论框架。项目制是一种通过专项化的财政资金分配进行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自上而下是指上级部门以项目形式分配资源,引导、监控下级部门完成、交付相应任务;自下而上是指下级部门为获取资源,以“竞争"的方式争取“立项”[17]。项目制治理在为高职专业群治理提供有效治理范式的同时,也具有局限。为此,高职专业群治理应通过强化系统治理、完善中标机制、优化政策执行体系,进一步规避项目制治理的弱势,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完善评价体系等,发挥项目制治理在目标导向、动态监控等方面的优势。

2.实践模式。本研究在对样本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时发现,有关高职专业群治理实践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群建院”和“以院建群”两种治理模式的分歧上。此外,在高职专业群治理实践中还存在第三种典型模式:跨院治群。(1)以群治院。总体来说,赞成“以群建院"的学者居多。所谓“以群建院”,是指专业组群时以产业链或岗位群为依据,不考虑专业目前所在的二级学院,在组群完成后,按照单一专业群重建二级学院组织架构,形成专业群与二级学院一体化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中,组织的力量来源于专业群,同时在专业群内部形成与学院一致的实体组织架构,凸显了专业群的重要性,也推动了专业群治理结构的实体化。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民主协同的治理理念、扁平化的治理结构、多元参与的“共治”体系更容易实现,但这种模式需要组织再造,会不可避免地打乱学校现有的学院及专业布局,增大治理成本,而且极易恢复成传统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风险相对较大[]。(2)以院治群。所谓"以院治群”,是指在不打破当前学院架构的前提下,在学院内部设置的专业中寻找专业间的关联组建专业群,由二级学院统领专业群治理。二级学院作为学校传统科层管理体制的关键层级,其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机制较为成熟。在学院内部进行组群治理,只涉及专业发展主导权由专业主任向专业群负责人的转移,变革阻力相对较小。但这种模式下,专业群治理受行政力量影响较大,治理观念、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的转变面临一定的困境。(3)跨院治群。无论是以群治院还是以院治群,专业群都归属于某一单一学院,但实践中跨学院治群的情况并不少见。有学者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对比了单一学院建群和跨学院建群两种不同治理模式下专业群治理成效的差异。研究发现,采取跨院治群模式的专业群,项目制特点更为突出,群内专业间的关系相对松散,其治理机制更为柔性和去中心化;跨学院的组群方式有利于促进各学院交流互通,也能够调动多个学院的资源支撑专业群建设。但由于群内专业归属不同二级学院,学院之间的壁垒成为专业群资源整合、共享的障碍,专业群组织与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高职专业群治理的评价体系

实践证明,建构完善有效的专业群治理评价体系是高职专业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19]现有研究主要从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功能、多样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来看,有学者基于当前的专业群治理实践,提出高职专业群治理评价需着重从理念、管理和技术三个层面,解决“根据什么评”“谁来评”“怎么评”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应从“愿景共塑、资源整合、过程优化和成效达成”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模型,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开发“基础 + 差异"的结构指标体系[20]

从评价体系的功能来看,高职专业群治理评价体系的基本功能是测评治理目标的达成度和引导专业群建设向高质量发展。“群效应”的发挥是专业群建设的旨归,也是检验专业群治理效果的主要标准[2]。形成“群效应"的关键是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形成协同性,因此,协同性成为考量高职专业群治理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并进一步细化为专业群是否具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是否有适用统一的标准和制度体系、是否建立了协作性任务和机制等。同时,也要强化高职专业群治理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功能,建立能够反映专业群长远发展和未来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群分类的多样化视角出发,高职专业群治理应结合专业群的特性制定专业群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另外,有研究关注到评价工具的重要性,认为评价工具应做到与时俱进,倡导构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评价平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6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