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视域下师范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探究
作者: 王 晓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06-03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针对如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高效的育人模式至关重要。当前,师范院校普遍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实现首岗胜任;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学习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OBE教育理论与师范院校传统文化课程
当前,普通师范院校正处于师范专业评估认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且向应用型转型的实践过程中,OBE教育理论具有成果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的突出特点,这给培养首岗胜任的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思路。OBE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产出为导向,对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具有指导作用。
笔者遵循OBE教育理念,以教学目标为课程导向,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情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以师范院校艺术教育、历史教育、生物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所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和合文化”为例进行探讨,这也是师范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育人模式的有益尝试。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是师范院校各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引导学生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高其自觉的文化意识、提升其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课程。该课程能使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谱系和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系统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哲学、古典文学、传统科学技术、传统艺术等;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内容,如艺术教育专业重点学习传统艺术章节,历史教育专业重点学习中国传统哲学部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承担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传统文化课程在师范院校的教学现状
师范院校普遍认识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性,大多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其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一)未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笔者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学院100名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分析问卷数据及访谈记录,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认同度比较高,认为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想继续深入了解的意愿也比较强烈。但是,现行的传统文化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面对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群体,其碎片化、快捷化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文化系统性、延续性的特点产生了矛盾,固化的教学理念无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导致传统文化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二)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丰富,涉猎学科较为广泛,大部分院校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皆由文科出身的教师担任,受其知识结构的局限,其对于课程中所涉及的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传统艺术、传统器物文化等科目知识的介绍大多采取讲授理论的教学方式,缺乏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有效学习。
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一视同仁”地将教学要点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逐一罗列,这使得教学的重难点不够清晰明了,学生很难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分析。有的教师只重点讲授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知识点,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程体系被肢解,课程学习的系统性无从体现。还有一些教师采取选择性授课的方式执教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师系统讲授哪一部分、忽略哪一部分的讲解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这种授课方式虽然也有重难点的强调,但授课随意性较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时少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质效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时间跨度极大,各专业的课时安排逐渐减少,使得教师只能概括梳理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压缩教学内容只求勉强完成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层意蕴挖掘不够,往往停留在表层解读,无法满足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探究需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多是回囵吞枣、一知半解,可能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
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目标是课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基于OBE理论,师范院校各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必须强调“学习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学习目标,强调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不仅强调了文化各元素间的和谐共生,也倡导了古今智慧的融合与创新。教学中强化学生对“和合文化”内涵的认知,深入分析其教育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整合教材资源,打开“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格局
“天人合一”概念最早出自《庄子》,西汉董仲舒进一步阐述了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北宋张载在《正蒙》中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强调通过人的道德修养和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其指向不同学科、不同篇目、不同体裁之间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度融合。在“和合”视野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并整合文化资源,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1.整合不同学科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髓。教学中笔者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实现知识的互补与融合,如以“中国古代诗词与绘画”为主题,可以选取唐代诗人的山水田园诗、宋代画家的山水画作为学习资源,通过对比分析诗词与绘画在表达自然美景、抒发人文情感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诗画同源”的艺术理念。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2.pd原版全文
2.整合不同篇目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笔者先引导学生细致研读教材,梳理出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篇目。如古诗词中描写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的佳作,这些作品展现了自然的美丽,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然后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顺序,将蕴含“天人合一”思想的篇目进行归类和重组,形成专题教学。针对艺体专业的学生设立“自然之美与传统艺术”单元,针对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梳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单元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专题的学习。选择贴近学生专业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3.整合不同艺术类别的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同艺术类别承载着各异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如诗词、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笔者围绕某一主题或文化现象,精选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性作品,形成跨艺术类别的学习单元。如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专业特长,进行跨艺术类别的创作实践,音乐学院的学生将古诗词谱曲后进行传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寓言改编为短视频,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将历史故事改编为微电影等。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改编创作中诠释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这是提升其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育人方式。
(二)拓展校外资源,打通“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渠道
“和”建立精神理念,意味着尊重他人;“和”构设行为规范,代表着遵从公德;“和”开拓思维方式,崇尚异中求同。“和而不同”强调校外资源如同一座未被完全发掘的宝库,蕴藏着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为指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洗礼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和谐共存之道。
1.在探寻地方历史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笔者曾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遗址、博物馆、文化展览馆等,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不同文化的魅力。如参观文安县古城墙可以了解古代市区的防御体系与建筑艺术;探访吕端文化馆体会先辈们的智慧与精神风貌。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2.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笔者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的不同特点,为此利用假期多次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暑期带领“非遗小组”探访霸州杨家将当年征战的遗迹、到屈家营学习纯净的古乐、拜民间艺人为师学习葫芦烙画…学生兴趣浓厚,有的收集杨家将的资料,有的了解古乐的弹唱方法,有的则拿起烙笔一显身手,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笔者还结合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鼓励学生参与春联送万家活动,创作对联、书写春联,把美好祝福送到千家万户;端午节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用讲故事、说唱、小品等形式共话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体验地方传统文化,真正落实实践育人的目标。
3.在创意表达中激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汲取其精髓,根据专业特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古典音乐演绎舞蹈、将古典诗词配乐传唱、穿上汉服参加文旅展演等多种形式,抒发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感悟。在创意表达中弘扬传统文化,五四青年“加冠礼”上吟诵《大学》、重阳“敬老节”上传唱《游子吟》这些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示才华,也提升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能力。
(三)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品牌
在“和合”视野下,打造“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品牌是将传统文化融人大学教育的高级阶段,旨在通过品牌的力量,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活力。
1.通过社团活动铸造品牌灵魂。笔者是学院社团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个社团,如诗词吟诵社、插花茶艺社、国画书法社、汉服社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诗词朗诵会、国画书法展览、茶艺表演、汉服文化节等,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与参与。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深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活动中笔者还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知名文化人等担任社团顾问,为社团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
2.利用校园媒体拓宽品牌影响。笔者联合相关部门,利用校园微信平台、校报、校园广播等主要媒体资源,对“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品牌进行深度报道与宣传。学生利用撰写专题文章、制作专题报道、播出访谈节目等形式,介绍品牌的文化内涵、活动亮点、育人价值等,吸引师生关注并参与。校园媒体为社团提供展示平台,可以在校园网刊登文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诗词作品等,增强品牌的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还可以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活动,如线上诗词“飞花令”、国画书法趣味赛、戏剧传唱等,吸引更多学生关注与参与,拓宽品牌的受众基础。
3.强化学生体验深化品牌认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参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式活动,如上文所言到非遗工作室体验亲手制作工艺品的乐趣,探访历史名人故居汲取特色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节日组织活动感悟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魅力等。这种亲身体验增强了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促使学生深人研习传统文化,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打造文化品牌。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OBE理论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主体,采用适合不同专业的多元教学方法,把传统文化特别是“和合”思想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中具有实用价值。它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孙军红,张载.“和”之四因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50.
[2]朱汉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56.
[3]李振刚.“3-5-3”教学模式:OBE理念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11):3.
[4]郑中婷.国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路径分析[J].汉字文化,2024(24):63-65.
[5]李蔚.高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4):1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OBE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GXD-J2023B318】
作者简介:王骁(1990一),女,省廊坊师范学院学生处副教授,主研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