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跨学科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沈冬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1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学习”这一概念,它既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又是一种融综合性、探究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创新课程样态。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活动课的探究与实践,要以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为主体,联结其他学科以拓展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其他学科知识运用的范畴和领域。教师要围绕学科文化知识和未来社会生活所需人才的要求,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阅读类拓展课,增加学生文史知识储备
阅读类拓展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语文问题或者主题,开展资料积累或者延展阅读等活动。学生在读书中得以增加文史等知识的储备,为更好地知人论世、解读文本、分析比较、探究问题等做好准备。
在教学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老山界》一文时,根据预习反馈了解到学生除了能够根据文字描述山村基本风貌、人物基本特点之外,对于更为广阔的创作背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笔者安排了一节电子阅读课,请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和作者资料,并以批注的形式在相应课文内容旁记录,鼓励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终总结观点、提炼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如书下对“自己的纵队”的注释中提到了“红章”和“红星”两个纵队,全班同学几乎都在此处做了进一步的注解,补充摘录的内容包括了它们的由来:1934年10月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重整编制序列把党政军机关分为两个野战纵队一军委首脑机关又名“红星纵队”,就是总指挥部;由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组成又名“红章纵队”。通过拓展与“长征”主题有关的阅读,学生领悟到这两支纵队在长征过程中不仅起到了重要决策和后勤保障作用,也是维持红军战斗力和士气的重要因素,其历吏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那么研读课文之后对最后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有了更深的认识,以“老山界”为实例证明学生分明真切感受到长征之艰难,也体会到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红军之伟大,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跨学科的拓展阅读课,不仅弥补了学生在历史、思政等学科方面的知识欠缺,更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资料和整合分析运用,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科类融合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类融合课是指教师围绕合适的主题设定课堂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融合语文与其他学科所学知识与能力,开展具有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形成有联系、有意义的“跨界”项目或研究成果。
比如,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作为本册的整本书阅读书目。书中神奇的想象如今多已成为现实,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导致读书不够认真仔细,也难以读出编者的意图。笔者就此设计了学科类融合课程“海洋之心”,引领学生一点点走向未知之境,一步步激发他们的理想追求。活动一:简述“诺第留斯号”的航行过程。学生基本是以太平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等地理标志为概括要素,展开具体情节内容的归纳整理。活动二:绘制潜水艇简易图。此项活动涉及物理知识,除了组内成员核查装置的标记有没有错漏外,教师还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讲讲所用到的阿基米德等科学原理。活动三:推选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并说说理由。很多学生都很崇拜尼莫船长,有说他对风向、水流等航海技术了如指掌,对科学的知识经验及实践操作都得心应手,希望也能像他一样成为见识广博、善于应对挑战的人;也有说从和“我”的对话中读出了尼莫对暴政、战争的厌恶和反对,并且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这种仇恨的来源殖民统治的相关历史,从而引起学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
不少文学作品包含了大量不同学科的知识,是学科素养的有益载体和有益补充,教师应积极设计融合类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整合并运用学科资源解决各种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艺术类展示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艺术类展示课是以音乐、美术、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和多媒体技术来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展示精彩的活动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得以提升。
本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共选入四首唐诗,笔者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首或几首,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展示知人论世、文本解读、诗句赏析和创意拓展等四项主要内容,最终评选出优秀小组。结果不出所料,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出浑身解数来展示学科融合的学习成果。如槟弃单调的文字介绍,以图文结合的PPT、国风动画或者是短视频的形式引入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既翔实具体又生动有趣,大大拓展了资讯的来源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又如创意展示环节,有学生身着汉服并配古风曲,演唱《竹里馆》让师生惊艳,余音绕梁之余仿佛身临其境。也有学生把武元衡的《春兴》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进行比较阅读,以提问二者异同的方式与同学互动,从诗歌题目容易看出所写时节都是“春天”,从诗中也能看出所写的城市都是“洛阳”,再分别抓住“吹乡梦”和“故园情”判断出前者是思乡情切,后者才是客居感伤的不同之处。还有学生根据《逢人京使》一诗创作了课本表演剧,通过人物对话展现报国和思亲这两个亘古而永恒的话题,把含蓄内敛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类展示课中,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文学情境,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古人、文本形成共鸣,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技能类实践课,加强学生应世功效
技能类实践课立足社会生产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积极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主动参与、应对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以“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相关资料,然后了解一般活动的方案、分工、计划的撰写要求和基本内容,再放手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开展个性化实践活动。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可围绕生活场景设计创意涂鸦,力求直观明了且深入人心。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上网搜索整理、比较鉴别、剪辑融合成呼应主题的短视频,定期在社区播放。这种实践既能抓住现代社会人们感兴趣的方式,又从视听效果上加强了宣传的成效。比较热心社会公益的学生可从社区请来“孝亲敬老”的明星,现场交流访谈、撰写人物报道、拍摄微电影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审美品质,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地去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阅读类拓展课、学科类融合课、艺术类展示课、技能类实践课等“跨学科学习”课程,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还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界,有助于学生发现、体认语文学习的真实意义和价值。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活动课整合了语文学习方式,引领着语文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推进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之间的融合变通,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领域去思考及应用,进而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丽萍.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4(1):75-77.
[2]刘凤.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4(20):63-65.
[3]陈高亮.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以项目式学习“校园初体验”为例[J].教师,2024(15):27-29.
[4]张爱丽.“生活化”理念下语文练习设计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24,43(2):14.
作者简介:沈冬(1980一),男,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