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语悟理 以情感人
作者: 俞存炎 俞天明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12-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挖掘德育资源,有效进行德育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人文修养,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汲取更多的正能量,促使学生树立更远大的个人理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聚焦于品味语言、感悟语理,实现情感升华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以
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皆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意识,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因此,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突出有效的德育渗透,则能够达到一种全过程育人的效果。围绕着具体的文本感知,构筑更多有价值的德育条件,以期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艺术之美、社会之美和人生之美。极具审美价值的名篇精粹都是作者的力作,无一不是智慧的结晶,呈现着富有深度和广度的真善美品质。特别是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在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脉搏,在文本中清晰的感情激流都能够成为有效的德育素材,增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感染等。为此,本研究的重点则在于启发学生进入到一个更加富有深度的思考、辨别、审美赏析的空间,通过文本的解读、创造性地学习,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多个维度的成长。
二、展开诵读品鉴,感悟真善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引导学生在阅读之中整体感知,立足于阅读过程有所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情感抒发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在教学中恰当地构建具体的语境,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主旨和情感。同时,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脍炙人口,从不同角度反映作者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将人情美、道德美、风景美融于一体。所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诵读融入具体情境,找到心灵的契合点,形成一种召唤的作用,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灵体验展开有效的建构及创造,最终到达一个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使真善美融入学生的内心,引导他们习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升华,进而达到语文课程思政的目的。
人教版教材选编了多篇典型文学佳作,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单纯的心灵。例如,沈复笔下的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又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为此,教学中笔者开设诵读与品鉴环节,运用范读、联读、齐读等方式诵读作品,以情激情,学生兴趣盎然,进而赏析语句,挖掘细节,促使学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引导学生真正引发自身的思考并打开心扉,汲取精髓,最终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及情感,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
三、推进整本书阅读,在拓展中升华情感
整本书阅读全面突破以往单篇阅读的局限性,更具有统整性,因此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更完整的故事情节脉络之中,进行富有深度的思考与辨别,在品语悟理中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通过有效的阅读,接触到更多的文本,产生一定的自我教育,把学生代人到具体的情境中,解读更丰富的人物及事物;代入到不同的事件之中,产生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品鉴百味人生,培养他们感受传统文学魅力的同时,将自己的认知、思想、情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引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让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积累和沉淀,在逐渐量变的过程中发生质变,借助更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形成一种有效的德育渗透。
例如,在执教《老王》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骆驼祥子》《阿Q正传》,由课内到课外,感受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经历,从而感受典型人物的深刻内涵,在比较中发现小人物“老王”身上的闪光点,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促使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中有所感悟,形成一种无痕育人的效果。培养学生围绕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获得熏陶和感染,获得教益。
四、设置“思辨”情境,在阐述与表达中成长
教学中有效推进人格教育,才能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阅读时在感知文本语言,获得道理启示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正确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语文教材所选文本,多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辉,这为学生搭建出有意义的思辨空间,让他们在深层次的感知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围绕不同的人物角色,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存在的精神品质,从榜样中汲取精神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故事情节进行整体感知,挖掘其深刻哲理,促使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熏陶以及感染。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任务型、活动型教学方式,生成有效的思辨任务,或是设置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例如,执教《诫子书》一文时,笔者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进行精读鉴赏,像学者所说“三读,读出趣味”,再品读句子分析诸葛亮忠诚无私的奉献精神。笔者还从字源加以探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旨一“静”,即学习时要摒弃内心的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静心专一提升德行和学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不同方面理解静以修身、宁静致远所阐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课堂学习时,笔者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笔者指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逐步明确: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亦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孙。学生在学习《诫子书》一文后深刻理解了诸葛亮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4.pd原版全文
五、寻找有效的德育渗透点,及时干预、指导
寻找有效的德育渗透点,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理解、感悟、践行“真善美”,培养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确立德育的导向,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启迪,激发学生的满腔热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笔者认为,整体的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发展导向,促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并融人实践活动,让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落到实处,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习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相关的古诗句,促使学生领会其深刻内涵,并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考。促使学生仔细研读,把握其中饱含的人生哲理,加强学生的识别及判断能力,提升语文教育的实效,促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理解古诗文字里行间所存在的德育内涵,借助深层次的渗透契机,让学生获得更多正向的引导,实现多个维度的进阶。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以及教育机智,找到有效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在不断感知文本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也需找准契机,在学生思想出现偏离时,予以及时点拨指正,起到扶正学生思想的作用,推动学生的成长,达成预期的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品味文本所阐述的各种道理,促使学生获得更多启示,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此外,语文教师仍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创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认真体会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德育内涵,打造融合育人的机制,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福菊.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4(13):68-70.
[2]王欢.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渗透:以《壶口瀑布》为例[J.新课程,2024(5):67-69.
[3]王世祥.初中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4(4):14-16.
[4]金小霞.信息化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和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3,25(24):188-190,223.
[5]王珠荣.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究[J].吉林教育,2023(34):27-29
作者简介:俞存炎(1977一),男,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镇九年制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