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四种视角,打开小说情节解读之窗
作者: 潘春丽 王志萍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15-03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作品都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风貌、表达时代主题。深度解读小说情节,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全面理解小说主题意蕴。然而,在解读情节时,教师习惯围绕“情节六要素”进行分析,这容易导致小说情节解读固定化,难以突破传统解读的思维局限。笔者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学为例,从读者、教师、学生和作者四个角度出发,尝试多角度解读小说情节。
一、以读者身份解读情节:初读情节
初读小说时,教师以读者身份进行阅读,可以直观感知小说的内容,发表个人的见解和体会。这种不借助任何参考书籍和工具,不掺杂任何功利性目的,靠直觉理解小说内容的方法,赖瑞云教授称它为“直觉体悟法”,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素读”。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师以读者身份初读情节时,若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就达到了初读的目的。除了复述情节外,教师还要对小说中的疑难点、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点评,以便进一步增加教师对文本的主观理解,为品读小说情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教师视角解读情节:细读情节
从教师视角出发,在初读的基础上进行情节细读。孙绍振教授曾说:“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具备一种分析关键细节蕴含的潜在意味的能力。若对细节麻木不仁,就是不称职的表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具有分析关键细节的能力。一旦拥有这种能力,教师解读情节将更有深度。因此,教师可以情节为轴心点,密切关注与情节相关的人物、环境和物象等细节,采取对比法、还原法、矛盾法和提领法等有效方法,细读小说情节。
(一)比较法
比较法较为常见,易于操作。教师解读小说时,可以进行求同比较、求异比较和相似比较等。在本课中,教师可以采取“求异比较法”,将“听到陆虞侯等人对话前”和“听到陆虞侯等人对话后”的情节进行对比,由此发现林冲性格的前后差异:不知真相前,面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林冲委曲求全,多次忍辱负重,不轻易反抗;听到真相后,林冲希望破灭,反抗意识觉醒,被逼拿起武器刺向仇敌。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求异比较”,把握林冲性格的复杂性。
(二)还原法
还原法,简言之就是把被描述对象的客观原状还原出来,与作品世界比较,看看客观原状进入作品后发生了什么改变,由此发现作品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表达的重点和特点。教师解读情节时,通过想象和推测,尝试还原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状态或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跟李小二说明来沧州的原因:“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他为何如此谨慎?通过还原当时林冲的处境,答案便不言而喻。一方面源于林冲身份发生了变化。没获罪前,他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家庭美满。后来因为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没有得逞,在高太尉的默许下,高衙内设计陷害林冲,使他持宝刀误入军事禁地白虎堂,由此获罪。此时,林冲是刺配沧州的犯人,不能因一时口舌之快引来祸端,所以他言语必然谨慎。另一方面,林冲对当时的统治者仍然心存幻想。他称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把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既不得罪高太尉等人,又希望忍气吞声能换来回家团圆的结果。通过还原林冲的处境,可以发现林冲委曲求全的性格,还能看出林冲的想法有些单纯幼稚:高太尉等人多次加害于他,而他却想靠“忍”解决问题。殊不知,对仇敌一再忍让等于把自己推向悬崖峭壁。稍有不慎,便是死路一条。很显然,和李小二对话之时,林冲还未真正认清这一点。
(三)矛盾法
矛盾法就是要发现和抓住作品内部的矛盾并深入分析,以揭示作品的奥秘。在解读小说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情节的矛盾处。在矛盾处进行设问,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说中林冲的矛盾点在于“要不要杀陆虞侯”。林冲从李小二口中得知陆虞侯要谋害自己,他非常愤怒,专门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想要“教他骨肉为泥”。可是后来“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林冲为何找不到仇人就松懈下来?这很奇怪。况且林冲武艺高超,真要和陆虞侯进行武力交锋,陆虞侯只能是他的手下败将。可林冲没过几天就停下来,只能说明他在“要不要杀陆虞侯”这一问题上,内心充满矛盾:如果杀了陆虞侯,高太尉等人追究下来,自己会罪加一等;如果不杀陆虞侯,自己又始终提心吊胆,不能安稳度日。教师可抓住林冲的这种矛盾心理,带领学生深人分析情节因果,进而探究林冲一再忍让的原因。
(四)提领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这样定义“提领法”:“这个‘领’就是‘衣领',就是文本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即诗歌的‘诗眼’,文章的‘文眼’。”教师解读小说时,要抓住关键处进行反复研读。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风雪”是文章的关键。解读“风雪”时,不仅要解读“风雪”描写手法之精彩,还要解读“风雪”的深层含义。“风雪”原本预示林冲个人之“风雪”即将到来。因为他即将面临大雪封山、食物断绝的困境。对普通人来说,这困境是无法破解的。没料到,林冲选择去市井沽酒,在沽酒处喝了热酒吃了熟牛肉,又买了一葫芦酒和两块牛肉,暂时破解了风雪天无法生火做饭的生存困境。回来时发现风雪压塌了草料场,生存困境再次出现。林冲不得已前往山神庙,在山神庙里留宿过夜,生存困境又暂时得以化解。正要为林冲感到庆幸之时,他在山神庙里听到真相,让他再次陷入生存困境:原来陆虞侯等人蓄谋已久,在风雪天放火烧掉了草料场,想趁机烧死林冲。如果他死里逃生,也犯下了看管不力、火烧大军草料场的罪名,一样死罪难逃。“风雪”对于林冲不仅是生存的危机,更是生死存亡的危机。所以林冲最终选择在风雪夜手刃仇敌,逃离山神庙。“风雪”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塑造了林冲的多重形象。此前,林冲的性格特征一读便知,缺少变化;经历了“风雪”之后,林冲的性格变得复杂,充满矛盾,更加真实和立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5.pd原版全文
以上解读方法,从细节出发,能够深入分析小说的情节,领会作者的苦心构思,明晰作者的写作逻辑,提升教师的小说文本解读能力。
三、以学生视角解读情节:深读情节
解读情节时,教师不能只站在读者和自己的视角去分析小说,这样容易和学生产生距离感。在课堂中,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解读小说,帮助学生搭建理解小说文本的桥梁
学生在九年级时曾阅读《水浒传》整本书,也读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将它单独编成一篇课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学生需要在已有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之上,深入分析情节,概括林冲复杂的性格,理解“官逼民反”的主题
解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进行思考。比如,“高太尉等人是如何步步紧逼的?林冲是如何一忍再忍的?林冲一忍再忍的结果如何?为什么是‘官逼民反'?”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找出答案:原来林冲之所以一忍再忍,是因为他幻想将来能回家团圆。然而等待他的却是仇敌步步紧逼,欲取其性命。林冲得知真相后,幻想破灭。在被逼无奈之下,最终选择手刃仇敌。
深入解读之后,学生得以逐渐看清当时官府的真面目: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得势官员仗势欺人、草菅人命。像林冲这种有武艺傍身的八十万禁军教头也不能幸免,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学生借助已有认知水平解读到此处,也就能真正理解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了。
以学生视角解读小说情节内容,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将解读小说文本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倾听学生的解读,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或者补充,这种方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能够让学生在解读中更清晰地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以作者身份解读情节:精读情节
孙绍振教授提出了一种小说解读的方法:“以作者身份和文本对话。”教师以作者身份对话文本时,应该关注情节设置的巧妙,洞悉作者的创作深意。
以作者的身份和文本对话,会发现作者在小说中建构的一系列情节内容,包括林冲遇见李小二、接管草料场、闭门沽酒和手刃仇敌等,每一个情节都经过作者的精细加工,绝无闲来之笔。如果调换顺序,林冲的形象就会随之改变,情节就不再真实合理,解读时就容易偏离作者的初衷,出现错误解读的情况,
教师不仅要以作者身份细读情节,还要鼓励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和文本对话,考虑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建立学生和文本的关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可能会提出一系列问题,诸如:“林教头得知真相后,作者为什么不让他继续忍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他在风雪天杀敌,而不是在其他时候杀敌?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当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开始成为小说情节的研究者,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即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和评价小说的情节。因此,以“作者”视角对话小说文本,能够转换教师解读视角,建构学生的小说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教师在解读小说时,可以从读者、教师、学生和作者四种视角去解读小说的情节。情节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教师必须在深入解读中找准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到情节的突转之处,发现情节的曲折之美或平实之美。同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小说内容,找到合适的解读视角,并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解读小说情节,引导学生挖掘小说情节的深层意蕴,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318.
[2]赖瑞云.孙绍振文本解读的两大切入点和十二种方法[J].文学细读,2023(1):52-53.
[3]薛法根.文本解读的“切口”[J].小学教学设计,2021(28):17-18.
[4]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J].语文建设,2014(7):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研究中心项目“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WKJDJSZD23001】
作者简介:
潘春丽(1990一),女,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学院在读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王志萍(1972一),女,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学院教授,博士,主研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