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路径研究
作者: 丁家衡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21-02
“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教育应突破传统课堂和教材的局限,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大语文”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从多个维度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以满足现代教育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需求。
一、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夯实高效课堂基础
“大语文”理念强调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打破教学资源的局限。整合多元教学资源,从深度剖析教材到引入课外教学资源,挖掘地方文化,能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深度剖析教材,实现内容有机整合
在“大语文”理念引领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学蓝本。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其内在逻辑与潜在价值,打破单元界限,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重组与优化,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以记叙文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可选取多篇具有代表性的记叙文,如《散步》《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将这些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横向对比。比如,引导学生分析《散步》中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家庭的温馨与亲情的珍贵;鉴赏《秋天的怀念》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对表达母亲深沉爱意的作用;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出的童趣氛围。通过细致的对比分析,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不同写作手法的特点与运用技巧,在后续写作中就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提升记叙文写作水平,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引入课外资源,拓展语文学习边界
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广泛引入课外教学资源能极大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时事新闻、文化纪录片等都是宝贵的课外教学资源,教师应将其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在学习古代诗歌时,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单纯解读诗句,学生难以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时代内涵。此时,教师可引入“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资料,讲述当时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状况,以及杜甫的坎坷经历,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渴望“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时事新闻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双减’政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这一热点话题为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收集论据,并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语文”理念倡导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情境教学、问题导向等方法有助于学生在趣味中探索语文知识,提升学习体验。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技术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持。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逼真的教学情境。
在教授《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可先播放桂林山水的高清视频,展现碧绿的漓江、奇特的山峰、云雾缭绕的美景,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间。此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对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也更加透彻。除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还可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皇帝、骗子、小孩等角色,通过模拟人物对话和情节发展,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背后的寓意,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问题导向引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核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趣味性的问题。以《曹别论战》教学为例,教师可先提出考查学生基础理解的问题,如“曹判请见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接着,深人追问“曹刿为什么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作战的重要条件?”促使学生思考战争与民心的关联,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再进一步提出“鲁庄公在战争中的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形象,多维度解读文本。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主题、人物形象和战争策略,在思考与探究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课文内容,还能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肯定与回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共同探寻解决方案。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其积极参与讨论,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大语文”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强调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多样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一)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培养阅读习惯
组织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师可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分享会筹备阶段,教师可提前告知学生分享会的主题与要求,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分享会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发言,详细介绍近期阅读的书籍、文章,包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富有感染力的精彩片段,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讲述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比如,在分享《骆驼祥子》时,学生可以剖析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分享个人对黑暗的旧社会的认识以及成长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分享交流,学生不仅能接触到更多优秀作品,拓宽阅读视野,还能从他人独特的视角与见解中,获取阅读思路与阅读方法,进而在阅读中不断进步,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7.pd原版全文
(二)组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组织形式多样的写作活动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写作题目。作文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重要方式。定期举办作文竞赛,设置不同主题,如“我的梦想之旅”“家乡的四季”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过程中,学生为取得好成绩,会非常认真地构思、选材、组织语言,教师要及时对竞赛作文进行点评和奖励,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日记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日常生活、学习感受、思想感悟等。通过写日记,学生锻炼观察力、思考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定期检查学生的日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日记写作质量。创意写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设计富有创意的写作题目,如“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未来的校园生活”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突破传统写作的束缚,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三)推进口语交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锻炼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演讲比赛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确定演讲主题,如“青春的价值”“我心中的英雄”等,让学生准备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演讲过程中,学生需清晰表达观点,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吸引听众,从而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辩论会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选择恰当的话题,如“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学生应不应该参加课外辅导班”等。辩论过程中,学生需明确观点,收集论据,与对方参赛者展开激烈辩论。学生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设计生活场景,如餐厅点餐、医院看病、车站问路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根据角色特点和情境要求运用恰当的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在“大语文”理念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些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同时,构建高效课堂,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晓娥.聚焦学科育人,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20(12):29-32.
[2]王荣生.阅读的观念与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12(5):29-36.
作者简介:丁家衡(1979一),女,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新教材、新课标、新形式、新思想创新课堂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