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作者: 王亚宁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24-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不断向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方向改革。深度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阶思维、创新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伴随着深度学习理念的不断推广,一种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通过设计语文联想迁移式问题、细节比较式问题和情境投射式问题等,构建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透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一、设置联想迁移式问题,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需要调动学生的联想,有效触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而迁移则是指学习的迁移,是以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影响。将联想和迁移二者结合起来构成联想迁移式学习,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正向迁移。教师通过构建联想迁移式问题,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分析,帮助其发展推理及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进行初步阅读,重点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进行课前的课堂研讨,让学生初步掌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为整本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根据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提出问题:“如果将贾宝玉放在现代社会,他的性格特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与现代社会青年产生怎样的碰撞和融合?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为了帮助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对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人分析。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贾宝玉和现代青年进行对比,思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性格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共性和差异。通过这个问题,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贾宝玉的性格特点,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青年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此外,作为《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其兴衰史也具有较强的思辨意义。教师可以先梳理贾府的兴衰历程,把握贾府兴衰的关键点,选取当代典型的企业管理案例,设置以下问题:“《红楼梦》中的贾府兴衰的关键点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成长点如何契合?贾府的没落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教师可以照以下逻辑链条进行梳理:贾府(企业)起势——内外关联因素——困境与突破——跌势导火索——落败。然后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从创业的角度,如何让自己发展壮大,内部因素如何起决定性作用?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当面临外部压力和内部腐败时如何进行风险评估与应对?从企业人才管理的角度,贾府(企业)在内部人才选拔、培养方面有何经验教训?从文化传承角度,如何在剧烈变革的时代实现家族(企业)文化的变迁与传承?”以问题链的方式进行联想迁移式学习,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中的家族文化,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情境投射式问题,助力学生领会文本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而且是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熏陶的过程。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将自身情感投射到文本中,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实现语文深度学习。
比如,在学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雷雨》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一场话剧,并设置情境投射式问题:“假如你是周朴园,面对三十年后再次相见的侍萍,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情变化?”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体会人物感情。
教师也可以从四凤的角度提问:“假设你是四凤,当你得知自己与周萍的兄妹关系后,你会如何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此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思考四凤对这一事件的情感反应,描述四凤在知晓真相后的对话与内心独白,帮助学生感受四凤内心的痛苦与无助,以此帮助学生体会四凤这一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师还可从繁漪的角度提问:“如果你是繁漪,面对周萍的背叛和一地鸡毛的家庭,你会如何宣泄你的愤怒与绝望?请尝试用独白的方式表达你此刻的情感。”情境投射式问题不仅让学生进入文本和人物角色之中,还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设计情境投射式问题,既能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文本故事,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背后的丰富情感,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激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与意见,从而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实现深度学习。
三、设计细节比较式问题,指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
如果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精深的研读与探讨,那么就需要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微小的细节才使得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充盈丰腴。微小细节包含烦琐而冗长的生活细节、人物心理波动的点点滴滴等。设计细节比较式问题,旨在通过对比不同文本、同一文本的不同段落、不同角色、不同情节下的细节内容,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沉浸式体验作品隐含的文学意蕴,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文学现象中的细节展开批判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与鉴赏能力。
比如,学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的《包身工》一文后,为对纪实类文学和小说类文学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手法、语言风格的区别形成更深入的理解,笔者通过回顾鲁迅的名篇《祝福》,就上述四个方面设计细节比较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如表1所示):

课后,教师根据对表格内问题的解答,再阅读课外相关文献,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撰写一篇关于《祝福》与《包身工》细节比较的短文,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总之,要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就要在教学环节中灵活地穿插联想迁移式、情境投射式、细节比较式等问题。如此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落实深度学习,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满足感。另外,要积极引入教育技术手段,提炼更多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学习需求的教学策略与着力点,从而打造出更高品质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耿红卫,黄雨晴.深度学习视域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傅雷家书》专题为例[J].学语文,2024(2):7-10.
[2]李媛.情境创设及问题驱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以老舍《茶馆(节选)》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1):7-9.
[3]吴嘉琛.基于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以《范进中举》为例[J].中学语文,2024(20):55-57.
作者简介:王亚宁(1990一),女,省菏泽第一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