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作者: 万永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27-03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下,阅读教学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教材中的课文,还能接触到很多课外的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牢固的基础。而想象的介人,为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文本的世界中,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所以,如何发挥想象的作用,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成为语文教师亟须探索的课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打开阅读的新视角,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体会阅读的成就感,为阅读教学提质增效注人强大动力。

一、想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新视角。首先,想象能够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主旨。语文阅读材料丰富多样,无论是教材内的文章,还是课外阅读资源,都需要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挖掘其深层内涵。当学生展开想象时,便能够在头脑中勾勒出鲜活的画面,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感受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其次,想象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本世界时,他们看到的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惊喜的挑战。学生在阅读中的每一个发现都充满新鲜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养分。再次,想象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阅读中,学生以想象为羽翼,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拓宽思维边界,有助于学生掌握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方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宝贵财富。

二、想象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巧设提问,引导想象

1.教师设置连环问题。问题是引发学生想象的“导火索”。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度直线上升,营造富有深度的课堂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提问,并且进行连环追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搭建想象的阶梯。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教师可以从生字词的含义、课文的基本情节入手,通过提问让学生熟悉课文,为进一步思考做好准备。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理解性问题,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等,让学生进行想象和研究,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探究其深层意义。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教师还要进行追问,提出拓展性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如“你是文章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作者,你将如何创作?”等。通过连环追问,让学生的思考角度从一种拓展到多种,不断提升想象能力。以《孔乙己》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先问“孔乙己为什么总穿长衫?这种形象在暗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追问:“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然后,教师再追问:“假如孔乙己生活在当今社会,你们觉得他的命运会发生改变吗?”通过这样的不断追问,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助力学生攀登想象的高峰。

2.倡导学生提问。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被禁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在提问中思考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形成独特的见解,不再盲目地接受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当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解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对文章主题存疑,有的学生对文章结构存疑,有的学生对文章的词汇运用存疑。此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大胆想象,然后用清晰的话语阐述自己的问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中,让提问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比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写百草园时十分详细,写三味书屋时,有些情节就一笔带过?”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想象自己在百草园里尽情玩耍,乐趣无穷,自然想多分享一些内容。而三味书屋规矩多,有些事难以勾起表达欲,所以会出现一笔带过。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触发对文章的深层次感悟,收获更多的智慧与成长。

(二)借助画面,激发想象

1.巧用教材插图。教材插图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插图内容,创设想象情境,吸引学生积极阅读。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春光灿如霞》,并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置身于这幅画中,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会有怎样的感受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春”产生独特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联想,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环境等细节,猜测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比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教材插图描绘了孔乙己站在柜台前的模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孔乙己的穿着、表情和周围的环境,然后想象孔乙己在来到这里之前经历了什么,之后又会有怎样的遭遇。通过对插图的细致观察和故事联想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悲惨命运,进而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通过这个人物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

2.引入多媒体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带来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有些文章结构复杂,如果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古诗词阅读,常常让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可以将多媒体资源运用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元素,建构与阅读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情感世界中。比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时,教师发现这首诗意象众多,诗意隐晦,学生常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古诗相关意象的视频,如“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自己与诗人共同处在一个情境中,使学生对诗人复杂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资源运用到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上,让学生的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预习时,教师推送介绍课文背景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想象文章情节发展,初步构建理解框架。在复习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相似主题的视频片段,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加深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9.pd原版全文

(三)分角色阅读,促进想象

分角色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不同,它能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在抑扬顿挫的语调里,在不同角色的对话间,学生的思绪开始飞扬,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帮助学生深入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浅层理解迈向深层理解,这样学生的阅读感知力会大幅提升。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关注文本特点,当遇到一些小说、戏剧片段或是对话丰富的记叙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比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很适合分角色朗读。课文中有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多个性格鲜明的角色,这为分角色朗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朗读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各个角色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等,并在脑海中构建这些人物的形象。正式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人物,并通过模仿角色的语气、语调,快速进人故事的情境中去。比如,让扮演皇帝的学生想象自己身着华丽的服饰,在威严的宫殿中步,对新衣服充满期待;让扮演骗子的学生想象自己如何巧舌如簧地欺骗皇帝等等。

(四)创意写作,拓展想象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通过阅读,学生汲取文学养分,感悟语言魅力;创意写作则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想象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读与写的结合,要经常性地开展创意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作为创意写作的切入点。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于勒的视角出发,以“我在异乡的日子”为题进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于勒在海外漂泊的经历、内心的挣扎以及对家人的复杂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给出特定的情境或开头,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或扩写。比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后,教师给出“皇帝回宫后”的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在续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会被充分激发,想象皇帝幡然醒悟后的种种举措,如严惩骗子,重塑威严;改革宫廷制度,鼓励臣民直言不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创造出更有深度与趣味的故事。再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改写活动,让经典作品在改写中焕发新的生机。比如,将文言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或者将诗歌改写成小说等。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式,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贯穿于阅读始终,能够助力语文课堂实现提质增效。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善于进行想象和探究,挖掘阅读素材的内涵,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轻松的阅读空间,使学生在想象的滋养下稳步前进,成长为有创新思维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锦安.高效阅读教学中融合想象力的策略探究[J].华夏教师,2023(31):72-73.

[2]周海亚.多点触发,使阅读教学有滋有味[J]新课程导学,2024(1):73-76.

[3]陆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智力,2023(27):60-63.

[4]林国耕.根植阅读教学培养想象能力[J]教师,2022(15):24-26.

作者简介:万永安(1968一),男,省庄浪县万泉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