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寓褒贬

作者: 唐世红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32-02

《种树郭橐驼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作者柳宗元以简练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故事。全文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其中有很多细节需要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进行分析。大多数师生在本篇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关注的是文体特征、对比与类比手法的运用等。笔者在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时,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驼’与‘橐驼’有何区别?”一开始,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后来,仔细分析,发现“驼”与“橐驼”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故乡人号之‘驼'”中的“驼”与“亦自谓“橐驼’云”中的“橐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二者的形象意义与感情意义差别很大。

一、形象意义不同

(一)形象意义

形象意义是指词义中包含的能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某种形象的联想成分。词语的形象色彩以视觉形象居多,也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象感觉,它们都是词语所指的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的具体的反映。

(二)具体分析

词义的形象色彩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比如,“长颈鹿”“仙人掌”“大熊猫”等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形象感。“咚咚锵”使人仿佛听到热闹的敲锣击鼓声,“哗啦啦”像是小溪的流水声,“甜丝丝”给人带来仿佛尝到甜味的感觉。根据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病偻,隆然伏行”可以知道郭橐驼得了脊背弯曲的病,所以外形很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是丑陋的。“故乡人号之‘驼”一句中的“驼”应解释为“驼背的人”。这种人的脊柱向后拱起,多由脊椎变形,坐立姿势不正或伺偻病等具体疾病引起。这里一提到“驼”,人们很自然地在脑海中想到的是拱着腰,因劳累而驼背的农民。这种人身体形态特殊,生活不便,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大家给予帮助与关心。而“故乡人号之‘驼'”这句话让我们想到的是当时的乡人带着一种戏谑的眼光,他们可能围着郭橐驼,给这样一个形体残缺的人起绰号的情景。乡人看不起郭橐驼,甚至把他当作一种怪异的人来看。而“亦自谓‘橐驼’云”一句中的“橐驼”应解释为“骆驼”,这主要是由郭橐驼自己的外在形体特征“有类橐驼者”得出来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骆驼”是骆驼科属动物,被称为“沙漠之舟”,一般分为单峰驼与双峰驼两种。“它性情温顺,食粗草及灌木。在沙漠、戈壁、盐碱地、山地及积雪很深的草地上运送物资时,其他交通工具往往难以发挥作用,而骆驼则是这些地区最为重要的驮畜。”从这里可以分析出:一提到“橐驼”这个名字,除了联想到“骆驼”的外形特征之外,更多想到的还是“骆驼”干活时“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场景。

二、感情意义不同

(一)感情意义

感情意义指的是词语中包含的语言对于某一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和态度,也称为评价意义。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都含有特定的感情色彩。比如,同样称呼年老的男性,“老大爷”显得尊敬、亲切,“老头子”显得亲热一些。

(二)具体分析

首先,“驼”这种称谓体现了一些乡人目光短浅,缺乏仁爱之心。

分析课文第1自然段上下文语境,“郭橐驼,不知始何名”一句交代了“郭橐驼”并非他的真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是非常重视名字的。不管身份、地位、出身背景如何,有名有姓是一个中国人基本尊严的象征。而“不知始何名”说明他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人知道的人。又通过“因舍其名”可以得知郭橐驼是有自己的名字的,这说明了在当时很多人不愿称呼郭橐驼的本名。结合以上分析,就可以得知郭橐驼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这样的事例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也是一个连名字都没人知道的穷苦劳动妇女。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体现了乡人对郭橐驼这样“卑贱”之人的轻视与嘲讽。乡人以貌取人,从心底上瞧不起郭橐驼。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丝毫没有同情悲悯之心。

其次,“驼”这种称谓还体现了一些乡人唯利是图、寡廉鲜耻的特点。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是郭橐驼能力的体现。此时,大家突然发现郭橐驼居然有如此高强的本领。所以,他们马上变换了嘴脸,“皆争迎取养”。因为他们看到了“驼”身上的价值,阿諛奉承必然是少不了的。更有甚者,“窥伺效慕”。估计这些人连自己都想不到他们会有这么一天。此时的“驼”倒成“香悖悖”了。反观之前,乡人对“驼”“嗤之以鼻”的行为表现暴露了其唯利是图、寡廉鲜耻的五陋嘴脸。

最后,“橐驼”称谓体现了郭橐驼乐观、善良、自信的良好品质。

分析文本“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一般而言,残疾者大多忌讳别人说他残疾,很多正常的人也不愿意他人直言自身的不足之处。但是郭橐驼不但不生怨恨之心,反而能够坦然接受“驼”这个丑陋之名而不自卑,更是自称“橐驼”,这是很不一般的。因为“驼”这个绰号不仅不雅,更是伤及人的自尊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橐驼乐观、善良的品行。“亦自谓‘橐驼’云”还让我们看到了郭橐驼的自信与从容。这种自信与从容的底气正是来自“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郭橐驼正是凭借自己的绝技才能走出人生低谷,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让同行羨慕仿效。

总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课文都有细节需要我们在文本细读中分析与辨别。读懂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主题、人物等,促使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以求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8.

[2]蒋绍愚,唐作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简介:唐世红(1989—),男,省滁州市定远县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一字寓褒贬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