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元文本”的高中作文情境化教学研究

作者: 张艳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40-02

元文本作为原始文本或经典文本,凭借其无可比拟的典范性、深厚的经典底蕴、丰富的思想宝库及深邃的哲学沉思,构筑起了巍峨壮观的知识殿堂。然而对于知识储备尚且不足的高中生而言,元文本依然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化写作这一教学模式化解此困境。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具体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元文本的非凡魅力,深刻领悟其内在精髓,进而掌握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在情境中模仿创新元文本,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学生写作素材匮乏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模仿元文本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经验,还可以助力学生丰富社会阅历,进而提高其思维能力,使他们拥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学生在鉴赏元文本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掌握文本的艺术手法,还可以完善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汲取元文本文学智慧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积累作文素材,从而更加从容地驾驭语言,成为一个语言工匠。

元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宝贵源泉,更是他们积累素材的重要仓库。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往往与元文本中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对于偏叙事性的元文本,学生通过模仿元文本的叙述方式和人物塑造技巧,可以学会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类的迁移与转化,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高中生具备情境分析的能力,但教师亦要预留出充分的探索时间、探索空间。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活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具体知识点,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这种迁移手法,不仅帮助学生拓宽了素材库,更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元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个人的作品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

例如,当学生深入研读庄子的元文本《庄子·秋月篇》,特别是他与惠子著名的濠梁之辩时,会认为庄子凭借机敏与睿智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教师可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再现辩论场景,并在角色表演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关键细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庄子是在辩论中实际上巧妙地转移了焦点,以诸多看似答非所问的方式回应惠子的质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绕开”了辩论的核心议题。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传统解读的一次深刻反思,促使学生在重新审视中深化对庄子智慧及辩论艺术的理解。

有了传统文化语言场的展示与丰富素材的积累,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使这些话题成为写作资源。针对热点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从中选取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来剖析话题。有了切入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庄子濠梁之辩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体验语言的魅力。

学生在与对方进行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提高思维与语言的融合度,甚至还要一边获取对方观点的关键点,一边对其进行分析。此外,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实现头脑风暴,提高思维的填密性与深刻性,促使学生在日后的写作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写作思维。

二、在情境中深度解读元文本,加强学生对事理的领悟力

元文本源于生活,但囿于作者所设计的语言迷雾,以及不同的文化创作背景,导致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将其转化为提升写作水平的养料。所以,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攫取元文本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授,实现元文本写作价值的最大化。

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深度解读元文本的过程中大展身手呢?这离不开教师对元文本创作规律的探索与总结。例如,偏记叙性的元文本创作,作者往往依赖于精致的思维构架与巧妙的艺术技法,让人物的鲜明性格得以彰显,还可以让文本中的论述与记叙、抒情等表达方式完美融合在一起,提高文本的容量与表现力。在认识了元文本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可以在情境设计中较多地提炼元文本的文本技法,无疑可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敏锐感悟力,助力学生成为元文本鉴赏的主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象以及文本中意境的深刻认识,学会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笔者曾组织学生在阅读《红楼梦》一书时,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鉴赏切入口,并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刘姥姥这样一个底层人物?刘姥姥与大观园的众多人物有怎样的关系?有了丰富情境的引领,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艺术技法对于“元文本”创作的重要性。

在对《红楼梦》进行情境设计的过程中,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围绕刘姥姥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基础上,对一些主要情节进行梳理,然后通过自己的再创作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巧妙改编,形成一个以刘姥姥为主要人物的新文本。学生在设计情境以及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理解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情绪变化。此外,学生还可以很好地理解其他人物与刘姥姥的关系,并能更好地认识到这些人物关系对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角色扮演以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对《红楼梦》中的一些写作技法进行了讨论,让讨论结果通过随笔以及评论的形式予以展现。这样的过程,学生将会再次围绕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并将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进行梳理,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文学鉴赏理论体系。有了理论的建构,学生不仅可以优化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加深其对于社会与个体、文学与个体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提高其领悟能力。

因此,针对元文本的深度解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创作规律,为写作水平提升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情境活动中思考与感悟,逐渐形成自己独到的文学意识与写作风格。学生一旦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对事理的感悟力,让写作的思想拥有非比寻常的高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4.pd原版全文

三、在情境中勾连不同元文本,提高学生的逻辑推演能力

在情境式写作教学过程中,元文本因为其独特性,不仅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本带来的语言和智慧的冲击,还可以通过对不同元文本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比较,为学生的逻辑推演提供文本参照。此外,学生还能在丰富的语言场域中感受作者思维的腾挪扭转,特别是不同元文本的比较会让学生体验到文学鉴赏经验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迁移的价值。

另外,教师在对不同元文本进行比较时,所设计的情境要充分掌握元文本不同的韵味和深层关联,要选择元文本的差异处让学生进行勾连,这样才能为学生深刻剖析文本提供切入口。此外,教师组织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时,还要鼓励其开展多角度审视与推演,让他们在比较与辨析中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为学生写作的多元思维奠定基础。

当然,在元文本母题与生活拥有了诸多交集的时候,往往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情境化教学的宝贵时机。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故乡”进行写作时,就可以鼓励学生比较鲁迅的《故乡》与沈从文的《边城》两篇文章,让学生模仿他们的语言风格为绍兴和凤凰古城撰写导游词。在这样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对两位文学家的元文本进行鉴赏,还要观照生活中两座城市的变化,从而实现过往与现实的平衡。

上述情境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元文本中对故乡的多角度构造,精准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还能让学生在现实与理想的比较中,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作文教学设计一定要紧扣真实情境,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并有利于深度写作的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以元文本为载体的情境式写作教学,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元文本所搭建的语言象牙塔,学生遨游其中,不仅可以透彻洞察文本的内涵以及创作规律,还可以领悟作者的匠心独运。经过元文本的文学洗礼以及教师巧妙的情境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体与文学、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融合,体验情境所带来的真实感,从容地走入文本并与故事人物进行深入交流。最终学生将以更新的姿态走出文本,实现自己写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8.

[2]徐文文.以境品文:高中语文课堂作文情境式教学[J].好作文,2024(14):64.

[3]王本华.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J].万象,2021(9):26.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规划专项课题指向“元文本”的高中作文情境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JSSJY202304170】

作者简介:张艳(1983一),女,省泰兴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