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饮琵琶马上催”语义辨析
作者: 申延龙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43-0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翰之手。但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一句,历来有多种解释。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将其解释为:“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很明显,这里的“琵琶”意为“一种乐器,军中发布号令用的”,“马上”为“马背上”,“催”为“催征”。但也有人认为,“催”应是“急促”的意思,这句话应该译为:“举起酒杯正要畅饮,耳边立刻传来急促欢快的琵琶声,那是在助兴催饮。”
那么,王翰的这句诗到底该怎样翻译呢?这就需要弄清如下问题:“‘琵琶’在唐诗中是一种什么意象?琵琶是否可以作为军中号令来使用?‘马上’的意思是‘马背上’还是‘立刻'?‘催’到底是催什么?”下面,笔者逐一进行辨析。
一、“琵琶”
琵琶,又称枇杷、批把,一种弹拨乐器。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胡人是骑在马上弹批把的,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批把”正式称为“琵琶”。
由于琵琶异域色彩浓郁,到了唐代很快与大漠、阴山、烽火、戍楼等一样,成为唐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显然,这里的琵琶,不只是歌舞伴奏的军中乐器,还寄寓着作者对边塞的特殊情感。
琵琶音色多变,能表现复杂深刻、起伏多变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听觉震撼,“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格偏于刚性坚韧而非纤弱委婉,所承载的文学意义也偏于烈性决绝而非淡雅平和。”所以,文学史上有“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在唐代,琵琶刚劲、激越、壮阔的艺术张力,吸引了大批满怀激情、梦想在边塞建功的文士。王翰是当时的有志之士,在边塞任职多年,故诗作能真实反映边塞生活和士卒心声。在意象使用上,王翰多用“琵琶”“胡笳”等,尤善“以侠骨柔情发壮士之声”,诗风苍凉、雄壮、豪迈,有大唐气象。所以,这时期的琵琶意象就带有雄豪、悲壮、苍凉的特点。《凉州词》一共有两首,《凉州词(其二)》是以“胡笳”为意象写征人思乡的。“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虽写思乡,但格调并不消极伤感。《凉州词(其一)》格调更显慷慨悲壮。虽写胡地,却无苦寒凄凉之感。“葡萄美酒夜光杯”,优美、绚丽、奢华。虽写征人,也无悲伤怨战之意。“醉卧沙场君莫笑”,超然旷达,笑看生死。清人施补华评曰:“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谑谐语读便妙。”极有道理,也是极深刻的。
关于唐代行军打仗,《新唐书》有“角手吹大角一通,诸校皆敛人骑为队;二通,偃旗槊,解幡;三通,旗槊举。左右校击鼓,二校之人合噪而进。…皆击,队各还。”这里“吹大角”集队,“击鼓”进军,“击”收兵。可见,军中号令与琵琶这类器具是无关的,且遍查资料,唐代从无以琵琶作为号角的先例。所以,教材中把琵琶当成发布出征命令的“号具”是不科学的。
二、“马上”
现代汉语中的“马上”是一个时间副词,表示“立刻”之义;古汉语中的“马上”则是一个方位名词,即“马背上”。
查阅古籍发现,“立刻”的含义首见于元代杂剧作品《陈州巢米》,其词义演变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在古代,驿马传递是最快的传递方式,驿马传递即“马上传递”。到了明代,皇帝在办理“紧急”公务时,往往会在谕旨中加上“马上”一词,如“兵部仍奉旨马上差人星驰賫去”“敕兵部马上严催各处精锐兵马”等。清代官员在遇到紧急驰邮时,则直接标注“马上飞递”。由于“马上”在紧急类语义中的高频出现,其义逐渐由“马背上”演变为“迅即、立刻”,词性也由方位名词演变为时间副词。
由此可知,唐代以前“马上”是无“立刻”之义的。严格来讲,“立刻”一义的约定俗成是在清朝后期才完成的。因此,《凉州词(其一)》中的“马上”应该是“马背之上”的意思
三、“催”
“催”字在《康熙字典》里解释为:仓回切,音“崔”,促也,迫也。本作“趣”。古有“趣”无“催”,“催”“促”皆后人所增,“催”“趣”同声,实一字。
《中华字海》和《辞海》的释义相同,也只有一个义项:催促,促使。而《现代汉语词典》则有两个义项: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
显然,以上字典、词典里的“催”,是作动词用的,基本义是“催促”,催着赶着的意思。有人根据《康熙字典》的“促也,迫也”将其理解为“急促”,当形容词来讲,“形容急促的琵琶之声”,实际上是不恰当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另有人根据《说文解字》:“催,相俦也”,将其释为“伴奏”,则纯属多此一举。因为,琵琶作为军中乐器本就是用来伴奏助兴的,无须再提,如此重复赘言,不仅犯了诗歌凝练的大忌,还冲淡了主题,而且将琵琶声作为欣赏对象,非但曲解了作者本意,也与整首诗的格调不符。
既然“催”是动词,表示动作,那么从“动宾结构”来看,催的宾语是什么呢?
1.是催“饮”吗?不见得。作“催饮”讲,需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饮”需要催吗?二是究竟是谁(什么)在“催饮"?
王翰的这首边塞诗,从宴会的场景和规格来看,应该不是一般的宴会,“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证明。能够豪饮以致“醉卧”,说明此次宴会也不是战前酒宴,而是战后酒宴,且极有可能是战后举行的庆功酒宴。试想,在这样极度放松、极度欢快的氛围里,将士们能不痛快淋漓、开怀畅饮吗?这样的酒还需要催着喝吗?
事实上,酒不可以催,却是可以劝的。“催”和“劝”在感情色彩上不同,在意义上也有很大差别。“催”有“逼着喝”的成分,“劝”则含“用言语宽慰,让人畅饮”的意思。可以想象,边地苦寒,战争险恶,边塞将士整天精神紧绷,生死难料,难得休息,有幸遇到那么一次,大家轻松愉快、开怀畅饮,喝个酩酊大醉又何妨?“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大家相互调侃着,戏谑着,谈笑间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哪管自己喝醉不喝醉,哪管别人笑话不笑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5.pd原版全文
此外,战士们豪饮绝不是因为“美酒难得”,也不是因为“琵琶催饮”,这完全是其“笑看生死”的一种情感自觉。《诗经》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夫之苦,虽无法言说,但其终能解甲归乡。可这些唐朝将士呢,“舍家为国”“朝不保夕”“殞命疆场”却是常态。所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你情我愿他饮酒,这关琵琶什么事?诚然,琵琶有“侑酒”的成分,但作为从军乐器,其功能更多的是“助饮”,不可能是“催饮”
2.是催“征”吗?是。一则因为琵琶铿锵激越,确有“催征”的心理效应。二则因为诗歌是意象的组合,意象之间的跳跃性很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意思往往相借(假借)或相生(互文),以虚写实,虚实结合。
第一,琵琶的“催征"效应。琵琶音色清壮,从演奏方式上看,有“弹、挑、勾、抹”等数十种指法,手指触弦的一刹那,如电光石火,尖脆爆烈,极具张力。“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种快节奏的琵琶声,给人以强烈的紧迫感,特别适合表达战争的激烈和悲壮。
所以,边营之中,大凡壮曲,多用琵琶,这利于提振士气、激发斗志。故而有人说,琵琶可用来催战。的确,当军中弹奏起《出塞》《从军行》之类的壮曲时,自然就意味着“催征”了。
第二,“以虚写实”的留白手法。虽然琵琶有“催征”的意味,但它毕竟不是号角。所谓“催征”,不过是将士们的联想和想象罢了。所以,客观上“催征”只是一种臆想,是一种“虚”写。但这种虚写又真实如置身于刀枪相激的战场一样,使人不自觉地认为征战的时刻到了。“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这便是《凉州词》艺术的独特之处。
“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实写,“美酒”“夜光杯”两组镜头同时出现,一场绚丽、盛大的宴会拉开了帷幕,为下文“开饮”蓄势。“欲饮琵琶马上催”实中有虚,“琵琶马上”是“实”,“催”是“虚”。突出战士们欲饮而不得饮,“饮而不得”这一转顿极具张力,也极富想象,使诗歌顿生无穷魅力。“醉卧沙场君莫笑"整句都是虚写,尤其是“醉卧沙场”这个特写,是一种虚拟性假设,与上句“欲饮琵琶马上催”珠联璧合,极言战士们连痛饮一次的机会都没有,突出了战事的频繁紧张,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边塞生活的险恶。“古来征战几人回”亦是虚写,通过想象“战事结束无人能回”的场景,强调征成之人出生入死,随时会员命沙场。
清人徐增特别推崇此诗,认为诗中的“顿挫”手法运用最为精到:前三句句句用顿,“凡六顿”,末句“则方挫去”,“顿处皆截,挫处皆连,顿多挫少,唐人得意乃在此。”着实,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横空出世,实乃神来之笔,妙味无穷。虽“虚”却“实”,既为前面的豪饮作注脚,又反映出战争的残酷现实,凸显了战争使生命无常的主题。且前“顿”后“挫”,大有“石破天惊”之妙,动人魂魄,发人深思。“虚实”与“顿挫”的交相辉映,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又赋予诗歌张弛有致、跌宕回转的艺术魅力,彰显了将士们的壮志与豪情,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主题更加突出,
综合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在唐代,“琵琶”不是军中号角,而是军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乐器,常在马背上演奏,因其音色特征,常用来演奏壮曲,与横笛、胡笳、羌笛等共同组成唐代边塞诗中的特定意象群,用以表达慷慨悲壮之情。
其二,“马上”的意思是“马背上”,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名词性短语,与时间无关。
其三,《凉州词》格调慷慨豪迈、昂扬向上,写法上“以虚写实”,表面写饮酒,实则写征战。借“饮而不得”“豪饮不顾”等意境,以戏谑语表豪情,意在表达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豪气满怀。“琵琶马上催”的“催”可以理解为“催征”,但这并非实写,是战事紧张的一种虚拟性表达。
全诗正解如下:“西域的葡萄美酒,盛满在晶莹剔透的夜光杯中。正要举杯畅饮时,却听到了马背上响起了急促的琵琶声,声音清壮激越,仿佛)是在催人出征。唉!难得有这么一次,就喝个痛快吧。(即使)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因为自古以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个人活着返回家乡?”
参考文献:
[1]车颖.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J]求索,2012(12):140.
作者简介:申延龙(1968—),男,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实验中学正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言文教学和写作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