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因“对”字而产生的歧义

作者: 鲁智勇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5-0046-01

在小说《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范小姐对鸿渐的道谢冷淡得不应该”。广大读者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单看这句话,容易让人理解为“方鸿渐对范小姐道谢,而范小姐对此表现出不应该的冷淡。”这也是笔者在阅读时的第一感受。

但是回到原文看,意思却恰恰相反。前文所述,方鸿渐假装自己落下帽子,急需回汪先生处拿,真实目的是替范小姐取回手提袋,借此来帮赵辛楣脱难。因为辛楣实在不愿孤男寡女地送范小姐返回住处,所以鸿渐耍此小聪明纾忧解困,使得辛楣“黑暗中感激地紧拉鸿渐的手”。而同行的刘小姐旁观者清,心明如镜,看出了他们俩的“诡计”,故“刘小姐的笑短得刺耳”。既如此,范小姐也不可能不勘破这样的小伎俩,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得向帮她取回手提袋的鸿渐道谢,只是很不情愿而已。所以钱钟书先生说“冷淡得不应该”。

这样的话,依照原书情节,“范小姐对鸿渐的道谢冷淡得不应该”的正确解释应为“范小姐跟方鸿渐道谢,语气冷淡。”

也许读者会产生跟笔者同样的疑惑:“为何一模一样的句子却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呢?”笔者认为,这句话产生歧义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字的运用。

按书中情节来看,这里的“对”应是用作虚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跟'”,即范小姐向方鸿渐道谢。如此一来,这句话从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成分分析如下:

(范小姐对鸿渐的)道谢冷淡得<不应该》。

整句话的主语是“道谢”(下划双横线),谓语是“冷淡”(下划单横线),其后“不应该”是补语(尖括号)。还有前面的“范小姐对鸿渐的”是修饰主语的定语成分(小括号)。因此,“道谢”的人是范小姐而非方鸿渐。这便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然而,此处易造成误解的缘由,是把“对”误解成“对待”“对于”,即“引进对待的对象”。由此,该句子成分发生了变化,如下所示(所画符号示意与上同):

范小姐[对鸿渐的道谢]冷淡得<不应该>。

该句主语是“范小姐”,谓语同样也是“冷淡”,补语是“不应该”,但“对鸿渐的道谢”则作状语(方括号)。据此,该句表达的意思是“对于方鸿渐的道谢,范小姐表现出不应该的冷淡”。这脱离了作者的本意。

同一个句子,虽然总体上的表意都是在讲述“范小姐表现冷淡”,但因对其中一个字词含义的不同解析,导致出现“谁给谁道谢”的疑问。也许有人觉得这是汉语语言表达的缺憾,笔者却认为,这反而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尽管歧义句解读起来需要反复思考,但正因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才会对现代汉语语法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表达,领略汉语的特色。

其实,要消除这句话所引致的歧义,只需改动一个字即可,即“范小姐给鸿渐的道谢冷淡得不应该”,那指意应该就显豁多了。

参考文献:

[1]钱钟书.围城[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83.

[2]王思旭.表致事“对”的句法语义条件及相关解释:兼谈语义引申的“跷跷板效应"[J].汉语学报,

[3]说词解字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小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168.

作者简介:鲁智勇(1995一),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新高考语文试题研究与古诗文吟诵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yszy2025051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