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

作者: 钱小芳 王筱晶

一、引言

自然拼读(phonics)通过英语拼字系统的内在机制,建立字母与音素间的系统性对应关系(刘宝胤,2016;侯云洁,2019;姜莹等,2025),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更能在认知层面构建“音形转换”的元语言能力。这种元语言能力的培养框架在我国教育政策中已获得结构化呈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对语音知识的学习内容提出了细致的要求,涵盖从感知字母发音到熟悉拼读规则,再到体会语音语调和拼读单词等多个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同时,不少教师开始探索自然拼读教学的具体操作模式,如马晶和纪斌(2017)尝试在低年级开展“听为基础,拼说促读”式自然拼读教学模式探,借助自然拼读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语音意识和解码能力。沈晓燕(2019)结合自然拼读法的教学特征,提出基于自然拼读法的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模型。实践表明,当学生通过自然拼读主动探索音形关联时(李静,2017),所产生的认知效益远超单纯的单词解码(Wagner & Torgerse,1987)。然而,当前自然拼读教学领域缺乏对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教师普遍对如何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感到困惑,难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侯云洁,2019)。因此,本文将为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提出建议。

二、坚持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基本理念

在专门开设自然拼读系列课程(如采用《丽声瑞格叔叔自然拼读法》或《丽声快乐自然拼读教程》)的学校,或者基于国家课标教材中的自然拼读板块开展教学的学校,教师在开展自然拼读课程评价时,应注重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例如,教师可参考2007年英国教育部发布的《自然拼读规则与实践操作指南》中以课堂即时检验为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以及以英格兰全国性自然拼读测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07)。其中,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包括:学生能识别并读出所见到的字母及其组合;能识别并书写出所听到的任何音素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能口头合并和分割单词,拼读和拼写在各学习阶段所涉及的单词和例外词;能正确书写全部26个英文字母等。终结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义教新课标》一级语言能力要求为自然拼读的终结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要求学习者能根据发音规则认读单词中的字母或字母组合。例如,拼读学习内容可由20个真实单词和20个伪单词组成,学生需依赖拼读规则准确读出。测试内容包括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陈子娟、吴霞芳,2021)。

依据威廉(2021)提出的融于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原则,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应确保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记录并分析学生表现;提供及时和课后反馈;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成为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观察和反思能力。在自然拼读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记录学生的收获和进步,如:在教室张贴“自然拼读成长树”,每个技能对应一片树叶,让学习目标可视化;设立“每日拼读之星”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用“我的拼读能量环”,按照音素、字母组合等建立游戏式的进阶图形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课堂实时反馈工具等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制作“拼读日志”,每天记录3个自主拼读单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学中采取游戏化策略,如开展“Phonics Bingo”的卡牌游戏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搭建单元评价连续体

课堂评价主要指由教师通过观察、提问、练习和档案袋等方式,在课堂情境中实施的内部评价(李亮、王蔷,2020)。课堂评价关注课堂发生的真实过程,教师收集和解读各种课堂数据,尤其是学生的表现及其感受,并基于此作出当下或后续决策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在自然拼读的课堂评价中,教师应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开展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实现促学和促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情境下,教师可设计单元评价连续体。

1. 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分层评价

自然拼课堂评价需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机整合,三者方向一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实现协同育人(王蔷、李亮,2019)。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自然拼读课建构如表1所示。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和“评”的整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拼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和“学”的内容是一体的,但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看,具体过程和方法有所不同,尤其是评价方法与教学过程的融合程度及实施方式存在多样性。例如,在《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四级Flora in the City教学案例(本案例由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林红老师和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贾军老师提供)中,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课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1)提取乡村景物和Flora装饰城市房间的信息,师生共建故事流程图;(2)根据故事流程图,学生向同伴口头讲述故事;(3)通过分析Flora心情变化的原因,感受家人陪伴的重要意义;(4)发现bl、cl、fl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听音写出符合发音规律的单词。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评价设计包含每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观察、提问和学生口头表现分析(如回答问题、跟读、朗读、说唱韵文等)及书面表现(如写出单词)。由此可见,评价方式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表1. 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自然拼读课架构

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0

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1
图1. Flora in the City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流程图

笔者认为,根据课堂评价行为的显性程度和层次,可以将评价分为隐形评价、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三种。隐形评价是一种不引人注目的、基于证据的判断和决策。在评价过程中,学生通常不会获得明确的语言或非语言反馈,难以判断自己的学习表现,促学效果不明显。例如,教师发现学生字母组合跟读发音准确,便直接进入朗读环节,不需要额外纠正。隐性评价可以帮助学生从教师或同伴的反馈中获取自己学习表现的信息。教师通过问答交流提供反馈(如评价“Wow!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then?”),或通过简略的言语和非言语反馈(如“Good! Give me five!”)并与学生击掌,或直接给出正确答案等方式提供隐形反馈。显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评价量表或问题,对学生讲述故事后的表现进行评价,或让其他学生进行星级评定。这三种方式均有侧重点和优势,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此处以Flora in the City教学为例进一步解析上述评价方式(见表2)。

表2. 基于不同显性程度的评价层次

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2

2. 建立课堂评价体系,形成单元评价连续体

评价体系不仅具备导向功能,还能有效引导评价对象开展学习活动,并提供反馈、调节和控制(Pennington & Rogerson-Revell,2019)。要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教师可以采取逆向设计,参照UbD模式(Wiggins & McTighe,2005) ,以学习目标和结果为导向,整体设计教学和评价(古敏,2024)。教师可从自然拼读课程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出发,构建基于观念建构、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评价连续体。参照李亮和王蔷(2020)的课堂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构成框架,笔者建议围绕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和课后处理三个阶段设置自然拼读课的课堂评价内容要素和行为策略(见表3)。

表3. 自然拼读教学课堂评价内容要素和行为策略(改编自李亮、王蔷,2020)

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3

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采用国家课标教材中的自然拼读板块或结合自然拼读加分级阅读的课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些课通常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根据学期目标确定单元整体及自然拼读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自然拼读通常作为低年级教材中某个板块的内容,或由教师额外补充,需置于单元主题语境中进行教学。此时,教师需要全面规划和设计,构建单元学习的评价连续体。参照王蔷和蒋京丽(2023)建议的单元学习评价连续体具体框架,教师可以将拼读能力的评价纳入侧重知识、基本理解与表达层面的评价活动:在单元学习前,将拼读能力纳入单元学习理解和应用层次目标;在单元学习中,在词汇知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单元小测试中加入拼读能力检测,在课堂问答和反馈中亦关注学生的拼读表现并给出反馈;在单元学习后,将拼读学习能力纳入档案袋评价,或在项目式学习中持续关注学生的语音表现。

四、聚焦学生产出表现,采取表现性评价为主的方式

表现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侧重于全面评估学生在创造学习成果过程中的表现(胡英雁,2016)。这种评价方式通过直接观察学生在真实任务中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其核心在于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考察而非单纯的结果评定。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确保学生的深度参与和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周文叶、毛玮洁,2022)。表现性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和结果提供基础(Stiggins,1987)。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此证明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在自然拼读课堂教学过程中,隐形评价和隐性评价均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评价,且教师反馈往往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进行显性评价,在学生行为表现的基础上提供更加系统、清晰的评价。显性评价应主要聚焦于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现,如大声跟读、拼读、朗读、回答问题、角色扮演等活动,以真实反映他们的语音能力,同时可辅以音素连线、写出单词等书面形式,进一步评估学生的拼读水平和应用能力(见表4)。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还能避免单纯考查记忆,更注重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拼读与应用能力。

表4. 自然拼读教学中常见的表现性评价任务

自然拼读教学中的课堂评价4

为引导学生更直观地对比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更深度地参与评价,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拼读挑战赛(如限时完成单词链,即规定时间内,以前一个单词的结尾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开头字母,快速生成连续的单词序列)、故事创编(如应用所学拼读规则创作简短故事)、角色扮演(如应用所学单词和拼读规则模拟超市购物场景)等需要合作且带有一定“竞争”和对比性质的教学活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