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在重庆地区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的融入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作者: 伍家文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理论(Byram, 1997)与课程论(Tyler,1949)为文化融入语言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英语课程需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巴渝文化作为地域文化典型,将其融入英语教学既能响应政策导向,亦契合学生的文化认同需求。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层面(如吕玲丽,2022),针对融入地方文化的实证研究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探讨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巴渝文化的融入现状,并提出优化路径。

巴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它起源于巴国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了巴地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巴渝文化不仅展现了巴渝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融入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其三,对于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将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举措。

二、重庆地区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先以重庆地区35所高中为样本范围,面向32名教研员、236名教师开展问卷调研,其次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进行文献研究,结合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课程设计理论分析数据深层意义。

本研究针对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受访者群体分别设计两个问卷版本。教研员问卷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英语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以及对课程开设的整体规划和建议。教师问卷则聚焦一线教学,涵盖教师对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了解程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现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对教学资源的需求等内容。

2. 学生对巴渝文化的了解程度

据一线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地区高中学生对巴渝文化的了解呈现出一定特点。在了解程度方面,2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巴渝文化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能够详细阐述巴渝文化的特色和内涵;约 65%的学生表示对巴渝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深入程度有限;而15%的学生表示对巴渝文化了解甚少,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

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的途径比较多元。第一,通过学校教育了解巴渝文化的学生占比达到40%。例如,学校通过开设地方文化课程、举办文化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巴渝文化知识;在历史课上,教师会讲解巴渝地区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的发展脉络;语文教材也涉及与巴渝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古代诗人描写巴渝山水的诗词,教师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第二,家庭传承也是重要的了解途径之一,占比约30%。许多学生从小就听长辈讲述巴渝地区的民俗故事、传统习俗,如春节期间的拜年习俗、端午节的赛龙舟等,通过家庭传承的文化元素,学生对巴渝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第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成为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的新兴途径,占比约20%。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如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等,观看巴渝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和短视频,了解巴渝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一些旅游类的短视频会分享巴渝地区的旅游景点、美食文化等,也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第四,实地体验也是学生了解巴渝文化的重要方式,占比约10%。学生通过参观巴渝文化景点,如大足石刻、白帝城等,亲身感受巴渝文化的历史底蕴;参与民俗活动,如参加铜梁龙舞表演、体验川剧变脸等,深入了解巴渝文化的独特魅力。

笔者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对巴渝文化的了解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性别方面,女生对巴渝文化的了解程度略高于男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传承中,女生更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传承,对巴渝文化的兴趣也相对较高。在年级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巴渝文化的了解程度逐渐加深。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与巴渝文化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如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以及学校组织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巴渝文化。

3. 英语选修课程中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融入情况

在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涉及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课程开设情况并不理想,仅有22%的一线教师表示学校开设了相关的英语课程,这表明大部分学校在将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融入英语选修课程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时长普遍较短,大多数课程为一学期或更短时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内涵,导致这类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方面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笔者在分析已开设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发现,其丰富度和深度有待提高。部分课程只是简单介绍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若干表面现象,如巴渝美食的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等,缺乏对文化背后的历史、价值观、社会背景等深层次内容的挖掘。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巴渝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和元素,但相关课程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新鲜感和兴趣。

在课程类型方面,目前已开设课程主要以文化知识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课程形式设计。实践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的组织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导致这类课程在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的占比较低,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 教师和教研员对相关课程开设的态度

教师和教研员对开设与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普遍持积极态度。在调研中,85%的教师认为开设此类课程非常重要,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英语应用能力。教研员对开设相关课程的重要性也给予高度认可。90%的教研员认为,开设与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对课程合理性的看法上,教师和教研员的观点也较为一致。几乎所有受访教研员都认为相关英语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情怀。95%的教研员认为这类课程具有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丰富英语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等优点。教师也认为,这类课程能够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 影响相关课程开设的因素

在教材和教学资源方面,90%的教研员认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获得难易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市面上融合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英语教材相对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素材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一些材料编写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存在不足,如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的数量有限,且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80%的教研员认为,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也是影响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要求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对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开展教学。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讲解教材内容,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拓展,疏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且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样不可忽视,选择这两个因素的一线教师均达到75%。部分学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过于注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上,忽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教师优先安排高考必考科目,压缩英语选修课程课时,导致与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难以正常开设。此外,学生兴趣和需求也会影响课程的开设。由于部分学生和家长过于关注升学,对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相关的英语选修课程的兴趣不高,进一步阻碍了相关课程的有效开展。

国家的政策指导以及课程评估方法也对课程开设产生一定的影响,60%的教研员提到这一点。国家的教育政策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国家政策对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融入给予明确的支持和指导,学校会更加积极地开设相关课程。国家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课程评估方法也会影响课程开设。如果评估体系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更注重应试教学,从而忽视文化教育。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1. 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为有效提升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文化教育的融入质量和效果,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是关键。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高课程设计的创新性:(1)构建“主题—模块—项目”三级课程体系,例如以“火锅文化”为主题设计历史溯源、工艺实践、国际传播等板块,并结合短视频制作项目加以实践;(2)联合文旅部门开发AR虚拟文化体验资源,增强教学沉浸感。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丰富内涵,将其与英语语言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积极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是丰富英语选修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团队,结合重庆地区历史、地理、民俗等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丰富的课程主题是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在课程主题设计方面,教师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文化学习主题。

2.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在高中英语选修课程中有效融入的关键。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细化管理机制:(1)建立“高校—中学—文化机构”三方协作培训机制,每学期开展“巴渝文化工作坊”;(2)设立教师文化素养认证制度,与职称评定挂钩。学校和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制定系统、全面的培训计划;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文化研究和教学研讨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文化知识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英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结合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以巴渝文化为主题的公园,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公园的设计理念、布局和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扮演如设计师、文案撰写员、成果展示者等角色。此外,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融入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文化内涵。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感受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动机。

实地考察是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和巴渝文化的有效方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巴渝文化景点,如大足石刻、白帝城、磁器口古镇等。文化体验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巴渝民俗活动,如参加铜梁龙舞表演、体验川剧变脸、学习巴渝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巴渝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提高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言学习活动,如以巴渝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文化节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