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融通 以学引思

作者: 孙大娟

考点概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特别强调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要紧扣生活、实践和感知的情境,寻找语言表达的抓手进行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进入到对文本的深层阅读,并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这样,语文核心素养强调的“思维的提升”和“言语的建构”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是语文素养的根基,这就要求考生“学思融通”,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思”、在活动中“写”、在活动中“悟”,以学引思。具体到高考语文的考查,主要在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引导考生探究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考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丰富语言文字的运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红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夸张的文学解释,当然不足为据。依照科学的解释,植物叶片中主要含有叶绿素和花青素等色素。秋季天气渐凉,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含量持续降低,叶子难以继续绿下去。树木为了抵御寒冷储存的可溶性糖分则在不断增加,糖属于酸性物质,而花青素在酸性条件下呈现为红色,因此树叶就褪去绿色,逐渐变红了。可见秋叶变红,与植物各色素含量和比例的变化有关,花青素则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树叶由绿变红后,不但颜值变高了,地位好像也上升了。有道是“红花还要绿叶扶持”,在春夏季节,树叶就像红花的侍者,显得无足轻重,故而不被人们关注。到了秋天,树叶由绿变红,不经意间被诗人重新“发现”,摆脱既往配角的地位,成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杜牧看来,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美丽,让人流连忘返。李中说:“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这两句诗,以与杜牧雷同的构思,表达了对秋叶由衷的赞美。秋天,或许真如毛泽东所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自有其内在之美吧。

(1)文章开头处的问句“秋天树叶为什么会变红呢?”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有人认为文中画线的“或许真如”,在语意上存在着一定矛盾。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拓展延伸

学校语文组决定以“文化长廊”为传播渠道,推广名家经典散文,拓宽同学们的文化视野,我班准备在展板上展出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任务一】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内容及对郁达夫故都“秋味”的理解,对这段话进行赏析。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写作示范】

“很高”“碧绿”分别从空间、色调上给人一种广阔、明净之感,体现了秋晨的“清”;“驯鸽的飞声”反衬了秋晨的“静”;写“秋草”,主要是通过它的疏疏落落来展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一如北平当时的命运。因此,这些景物展现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泡茶”“静对”这些细节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也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惬意。然而一椽的破屋、漏下来的日光、蓝白的牵牛花没有暖意,从这些景物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在清静、悠闲之余还有一丝落寞。

【任务二】

就《故都的秋》中的秋景图,分析它是如何表现北平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写作示范】

秋槐落蕊图——落蕊多到“铺得满地”,蕴含着凋零的悲。加上“早晨”这一环境烘托,又添秋凉之感。“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悲凉不仅在于有什么,还在于没有什么。从触觉、听觉、嗅觉上,秋都是“寂静”的,这又是一层悲凉。

秋蝉残鸣图——在秋天,秋蝉虽然还在鸣叫,但也是衰弱的残声了,是生命最后的嘶叫。从对秋蝉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秋天对于某些脆弱的生命来说,是一种悲凉。

秋雨话凉图——都市闲人“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的形象极具故都地方特色。文中用典型的故都人物日常来丰富故都的自然风物,更好地凸显了故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秋果奇景图——枣树是北方的常见树种,它颜色的变化,与北国之秋的变化相映衬。“淡绿微黄”,呈现出一种清、静之感。而“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给人一种全盛之后即凋零的悲凉之感。

【任务三】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常的景物,绘秋色、谱秋声、抒秋心,写出了独具特色的秋,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与眷恋。为什么这“清、静、悲凉”的秋味,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的美?请结合传统文化意象,加以赏析。

【写作示范】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是古诗词常用的意象。秋风萧瑟,树叶飘零,中国古代文人总会结合个人际遇给秋加上一层凄凉的色彩,如怀才不遇、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等。正如郁达夫在文中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寓情于秋的传世之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身世之悲;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离别之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羁旅之愁。古往今来,“悲秋”已成为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

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从宋玉起就定下悲秋的调子,往往将秋天的肃杀作为秋景的基调。而郁达夫笔下的秋,虽仍有中国文人传统的悲,但因为他对故都北平的热爱、眷恋及对“忧郁,即艺术本身”的独特审美,使本文中秋天的悲凉有了一种别样的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