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梳理与整合
作者: 孙大娟
考点概述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语言梳理与整合”有以下三类题型:
1.提炼、概括信息。信息筛选、归纳题,要求考生将繁杂的文字变成简洁的提要性文字,将具体的或形象的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性文字变成抽象、概括性的文字。考生答题时要舍弃那些修饰性、限制性或补充性的信息,只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或从语段中提取关键词。有时语段由几段话组成,很多内容是对某个关键信息的阐释、说明、补充或拓展、引申等,这些内容都是不必提取的,只要概括语段意思并加以整合即可。
2.结合语境解说。解说的“话题”即“谈话的中心”,考生要根据题干所设定的语境,从材料中提取该语境中需要表达的信息。一般来说,语境对语言表达起到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试题所提供的语境,更多的是限制作用。考生在解说时,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要围绕中心,叙述角度一致,前后照应,语气贯通。
3.图文转换。图文转换题虽然不常出现,但考生在备考时应有所涉及,该题型侧重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深刻、全面理解图文的能力。考生要根据图文的内容分析相关信息,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或对图文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应遵循以下流程:认真审题→观察分析→归纳概括→文字表达。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科学成为一种独立精神范型是从希腊开始的。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万物源于水”的命题;泰勒斯学生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万物由气所构成。这表明他们在把握世界时, ① 。这一传统主张,唯有找到自然现象背后的实体,才算认识自然。与此相对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开辟的形式主义传统。在他们看来,理解世界的关键不在于找出构成实体, ② 。他们认为,数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形式。
后来,罗马人统治了西方世界。他们尽管在政治、法律和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 ③ 。虽也出现过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者,但罗马人总的来说没有对科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
在欧洲黑暗年代,自然科学确实处于荒漠状态,但是在同一时期,阿拉伯人却建立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阿拉伯帝国。他们继承了希腊人的科学遗产,大量翻译了包括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和托勒密的《至大论》在内的希腊科学著作。到了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使希腊传统的西方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炼金术(作为化学的先驱)、代数、天文学、光学等方面,阿拉伯人都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
答:
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相对于很多对死亡 ① 的思想派别,儒家不否认也不回避死亡这个客观事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俗话说,生死不由人。与其对死后世界无谓地猜测悬想,或者一厢情愿地追求 ② 来麻痹自己,不如珍惜有限的生命,面对现实,过好眼下的日子,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才不枉活这一生。基于对现实的认知,儒家所理解的人生价值,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做不到这些,人就如同 ③ 一般,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活着就必须奋斗,必须战胜来自各方的阻碍和困难。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围绕“儒家”“人生价值”与“现实”几个关键词,概括本段内容,不超过1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词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特质,跟诗不一样。诗歌是一种直接的感发,是言志的。最早刊行的词集——《花间集》编选的目的是给诗人文士在歌筵酒席之间娱宾遣兴的。这些歌词与诗形成一种背离,是背叛。因为( 甲 ),可是早期的词是给歌女写的歌词,叫她去歌唱,不是言我的志。
这样既没有言志价值也没有载道理想的歌词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大家理智上虽未想出一个道理来,却有一种感觉,就是李之仪在《跋吴师道小词》里写的:“(小词)语尽而意不尽。”意思都说完了,它的情味还有,不尽之处就让人 A 。这很多的联想一个是它语言的微妙,还有一个是写作者身份的微妙,我说是“双重性别”。《花间集》五百首歌词,作者统统是男子,而里边的歌词却大都是用女子口吻写的,女子的形象、女子的感情、女子的语言,这就是“双重性别”。就性别文化而言,对于男性自带一种科第仕宦的预期,作者有此预期,读者也有此预期,所以对男性所写的女性就( 乙 ),这是“双重性别”作用所以形成的性别文化背景。屈原就以美女自比写出了“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这里都有借“蛾眉”而来的托喻,是诗人写自己的才华不被人欣赏,这就是“双重性别”的作用。
还有“双重语境”的作用。“语境”就是语言的情境,你在什么样的情境说的这句话。在晚唐五代,干戈扰攘,但有两个地方能保持 B :一个是南唐,一个是西蜀。而且他们的君主都是浪漫的,都喜欢文学和歌舞。“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写的是伤春小词,可张惠言说他是“忠爱缠绵”,饶宗颐教授说这是“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冯延巳身处的环境。冯延巳是在宴乐之间演唱这些歌词,可他身为南唐宰相,身负国家安危,朝廷里有党争,进不可以攻,退不可以守,所以他忧思烦乱。他显意识说不出来的话,就写在这小词之中,无意识中成为双重的语言环境,而读者也因为他有这种双重的语言环境,说他是“忠爱缠绵”,说他是“ C ”。可见,小词给读者很丰富的联想,一个是因为它有“双重性别”,一个是因为它有“双重语境”。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就是”与文中黑体的“就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天气这么好,我就是要去公园晒晒太阳。
B.小明真是倔强,你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就是越要去做。
C.我的意思就是他的意思,你不用再去找他问了。
D.她是个好姑娘,就是有一样,她总是丢三落四的。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不超过2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班上开展了一次诗词鉴赏活动,需要你向同学们解说一下什么是“双重语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双重语境”的含义,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下面是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会徽“超越”,巧妙融合短道速滑运动员、哈尔滨市花丁香花、舞动的飘带造型进行同构设计,将中国文化与亚奥理事会太阳标志结合,传递新时代中国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懈努力向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发起挑战,为亚洲冰雪运动作出新贡献的美好追求。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角度解说这个徽标。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