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落红

作者: 封义珑

永远的落红 0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①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②。

落红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④。

【注释】

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②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即:到。天涯:指离京都遥远。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④花:比喻国家。

【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这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诗歌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时的复杂心情,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后人思考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浩荡”下笔,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却表现出诗人离京之愁。天涯是指诗人家乡——杭州,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足见诗人离京的决绝。这里用夸张的手法,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指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这两句正是诗人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诗人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赞歌!这两句诗也衍生出新的意义:用这两句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或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读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永远的落红

不敢与眷属告别

怕离别的泪水淹没归途

越来越低的天空

把一群花草

赶到荒芜的尽头

离开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自己

再沉重的离愁

也会同夕阳一起沉落

手挥马鞭

一鞭是忧愁

一鞭是天涯

还有一鞭是明媚山河

接住晨曦的每一束光

就可以为山野增色

为人间添彩

身后的温暖就会越来越多

每一片落红

都是一撮芬芳的泥土

滋养五谷丰登

滋养山河壮丽

——《永远的落红》创作手记

为内心的光明行走

1839年,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此时的大清帝国,已不是“康乾盛世”的景象,而是道光年间的昏沉世界,官员庸庸碌碌,社会浮华夸张,这一切都让龚自珍心痛。在这样的时代,爱国者无法找到出路。龚自珍努力奋斗了一辈子,从来不曾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南下的路上,龚自珍用诗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他想唤醒沉睡的同胞,他想改变沉闷的世道。这是龚自珍一生一世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必须中进士、做高官。龚自珍连续5次会试,全部落榜,直到第6次才勉强考中。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龚自珍只想做治国安邦的能臣,却命运多舛,他不愿与昏暗的世界同流合污,终其一生,他都没能成为重要部门的一员。在京城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因遭到权贵排挤和打击,辞官回乡。回乡后在杭州主掌书院,聚徒讲学,后来又到江苏丹阳书院执教。因病逝世于丹阳书院,年仅49岁。龚自珍的命运,就像自己写的这首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向着理想一路不回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首诗,时间都做出了公正的评价——坚守内心的光明,行走一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