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永远和克孜尔石窟在一起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明屋塔格山悬崖上,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但凡来克孜尔石窟参观的人,无不为那些残缺的壁画感到惋惜。为了能够复原壁画的内容,新疆文博院龟兹学术部文博研究馆员赵莉,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奔赴德、美、日、法、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只为寻访流失海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缺部分。

人物解读

角度一:“十年磨一剑”,只为寻找失去的壁画。

20世纪初期,多个境外探险队来到克孜尔石窟,劫掠壁画、雕塑等珍贵文物运到海外。1992年到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工作后,赵莉通过调查测量,发现克孜尔石窟被揭取壁画的面积近500平方米,涉及59个洞窟。2002年,赵莉到德国柏林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在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流失海外的龟兹石窟壁画等文物。她暗下决心:以后要重返这里,系统调查龟兹石窟壁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春季,赵莉如愿重返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一待就是一年多。“文物库房里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为了赶时间,我往往从开馆后一直工作到闭馆前。”在此期间,她完成了包括克孜尔石窟壁画在内的4594件新疆文物的调查与核实。

角度二:走在石窟壁画复原研究的路上。

相比调查和收集资料,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归原位更具挑战性。只有对每个洞窟了如指掌,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完成复原。在千疮百孔的洞窟里,赵莉对着壁面,在电脑里将一块块拼接错误的壁画图像拆分、组合,再重新归位。2020年,克孜尔石窟大部分壁画找到了原位,并进行了图像复原。赵莉将这些复原的壁画集结成《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出版,收录图版1200余幅,是目前为止收录克孜尔石窟流散壁画最全的大型研究性图集。

“仍有四十多块残片找不到位置,可能它们所在的洞窟壁面早已坍塌,永远也找不到原来的‘家’了。”赵莉难掩伤感。

角度三:30年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

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坐落在克孜尔石窟的山脚下,现在赵莉已经很难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她说:“我随时可以上来看洞窟,哪块壁画复原得不对,或者位置放的不妥,我都可以随时随地上洞窟核对,应该在哪个洞窟,应该怎样复原。”

爬山坡、钻洞窟、做记录、著书,30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让这里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都深深印在赵莉的脑海中。“生命是有限的,可我们对龟兹石窟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我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我永远和克孜尔石窟不能分开,因为它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

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群的一部分。现在,赵莉已经开始另外两大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和森木赛姆石窟壁画的复原研究工作。

运用示例:美丽南疆,悬崖之上,残缺的壁画在流泪,蓝色的幽光被掩藏。在克孜尔石窟的声声叹息里,赵莉踏上了漫漫的找寻、修复之路。十载光阴,她历重洋,修学术,克服生理极限,深入文物库房,调查并核实数千件新疆文物。一次次拼接,一次次尝试,她焚膏油以继晷,只为了复原文物。三十年如一日,赵莉用热爱让流失的文物“归家”,用青春为壁画填补缺憾。青山路远,万里水遥,克孜尔石窟和热爱她的人在南疆深处熠熠生辉。——西安铁一中湖滨中学 王嫣然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