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时新蔬,烹出满堂鲜
作者: 陈晓华每年冬末春初,笋这一时新菜都会成为餐桌上的宠儿。它的烹制方法多样,虽味道各异,却都能展现出它最具春天气质的滋味,满足老饕们的不同需求。而议论文写作素材的运用,正如笋的烹制:要唤起时代认同感,首选时新素材;要提高素材运用的效果,则需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寻找素材与论点最契合的角度,精准切入,灵活阐述,方可不变应万变。
素材呈现
职业教育新思路
近日,一则“985毕业生反向升学读技校”的新闻冲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
青岛市技师学院自2009年起开设大学生技师班,至今已有将近400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中,本科学历的人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中不乏“985”“211”的名校毕业生。
陈愉聪本科毕业两年后进入青岛市技师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短短一年,他完成了普通学生四年半的课程,用了30多个A4本手绘练习电气线路图、机械零件图和液压气动图,设计超过300张图纸,展示了极高的学习效率和技能掌握能力。通过技校的学习,他成功进入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实现了职业转型和薪资飞跃。
袁靖在本科毕业后跑了6个城市,换了十几份工作。2014年他进入大学生技师班,只用了半学期就把理论课程全都自学完。2016年,袁靖从技校毕业,成功应聘到苏州一家工业机器人制造生产企业,短短一年里就得到了晋升。和一些同事相比,他的技术和理论水平更扎实、新颖。
班主任徐丕兵说,这些年里,技师班有不少学生进入一些大中型企业,而且很多都已经成了企业技术骨干。徐丕兵观察到,有工作经验的人更容易认清自己和社会的需求,他们正是看到自动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很多职业将被替代,所以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
真题对接
202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贴近当下热点话题,也贴近学生心理,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而且这些作文题都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思辨性,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素材便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名校毕业生反向读技校”的新闻引发人们的多重思考。985、211的本科毕业生自带光环,但当他们面对人生给出的新考题,则需重新思考学历的意义、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真谛。他们所面临的时代难题和重启人生的经历可以对接多道高考作文题。
写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人工智能与问题”,素材中“自动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很多职业将被替代”,与人工智能之殇相契合,而陈愉聪、袁靖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体现了人类优于AI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一角度,得出“问题永在,精神不灭”的论点。
写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未知之境”,我们可以从陈愉聪和袁靖的经历中看到追寻的价值。两位求学者破除学历的迷障,始终保持对未知领域的热情,并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实现升华与超越,这与此题的意旨相契合。
写2024年上海卷的“认可度”,我们可以从“名校”和“技校”对比悬殊的认可度出发,思索这些求学者反向读技校的意义所在,从而得出“认可度来自于内在能力而非外在标签”的论点。
写2024年天津卷的“被定义与自定义”,我们可以从学历的角度来论述“被定义”可能存在的僵化、教条的误区,并论述“自定义”所具有的自信乐观、成熟坚定、勇于面对偏见的精神境界。
运用示例
角度1:科技跨入新的领域,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写作题目:2024年新课标Ⅰ卷“人工智能与问题”)
运用片段:人工智能不仅不会令我们无题可解,反而会不断提升问题的质量,激发我们面对难题的意志与勇气。回溯过往,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历史早已证实了人类不可阻遏的求知欲和挑战困难的勇气。再看今朝,面对AI浪潮造成的就业难题,陈愉聪、袁靖直面挑战,回归求知本心,于技校磨砺自己,终展大鹏之翅。可见,Al不仅不会消弭问题,反倒会逼出“真问题”,让人摒弃“假本事”,磨炼“新智慧”。我们有理由相信,AI帮助人类从繁琐重复的机械工作中解放出来后,将推动人脑剩余潜力的开发,助力人类社会迎难而上,于天堑开通途,崖处得涅槃。——林兆丰
运用点拨:要灵活运用时新素材,首先应深入解读。以上素材虽然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但在徐丕兵的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由此切入便能符合题意。该文段论证时先从普遍规律出发,再以陈愉聪和袁靖面对新问题的经历论证观点。随后分析人工智能激发潜能的重要价值,并展望未来,表达了对人类发展的自信。
角度2:时代的迅猛发展敦促我们不断发现未知,不断重构自我。(写作题目:2024年新课标Ⅱ卷“未知之境”)
运用片段:对青岛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陈愉聪而言,“未知之境”是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运用,而三十多个A4本和300张设计图纸就是他进入“未知之境”的坚实脚步。纵使前路崎岖,陈愉聪最终实现了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人生价值的重构。当学历不再是“脱不下的长衫”,而是探索未知之境的坚实行囊;当技校不再是束缚勇气的枷锁,而是青年的成长之地,求学者们终将拨开重重迷雾,拥抱绚烂世界。——廖谊婧
运用点拨:运用时新素材,需要通过对关键词的灵活解读来强化论点。此文段运用了直观形象的方式解读主要概念“未知之境”,并将素材中的“三十多个A4本和300张设计图纸”比喻为“坚实脚步”,与主要概念相匹配。接着,用陈愉聪的职业转型紧扣了“自我重构”的观点。
角度3:提升认可度,需要锻造个人能力;而个人能力的提升,助力社会进步。(写作题目:2024年上海卷“认可度”)
运用片段:躬身于自我充盈、自我锻造,方可提升社会认可度。“个体的绳索应维系在时代之帆上”,立足于时代,丰厚个人能力,才是切实提高社会认可度之必需。回溯历史,马克思于历史密林中探赜索隐,剖析社会矛盾,宣示历史使命,以如椽巨笔写下《资本论》,终彪炳史册。而今,如陈愉聪、袁靖这样的“985”“211”毕业生摆脱学历的束缚,踏进技校学习专业技能,这既是对个人价值与认可度的重塑,也是以专业知识满足社会需求的勇毅之举。他们的努力将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技术教育认可度。——沈胤铮
运用点拨:运用作文素材时,不要囿于其思想格局,可以通过对素材的深入剖析,根据论点对其进行适当提升。素材中并未突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从“认清自己和社会的需求”这一句中,可以读出个人能力提升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此文段抓住这一点进行论证,并在最后提出陈愉聪、袁靖的成长“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技术教育认可度”,这一观点就是在原有素材上的升华。
角度4:“被定义”对我们理解外界有助益,但不可依赖它,要挣脱“定义”给我们划定的边界。(写作题目:2024年天津卷“被定义与自定义”)
运用片段:“被定义”帮助我们理解事物,助力自我塑造,但盲信别人的“定义”,则会使我们产生自我怀疑,陷入内耗。多元人生的前提是勇于跳出“被定义”。在“名校生”的定义之下,陈愉聪选择应对时代变化,实现人生的飞跃;而袁靖则将本科的理论基础与技校的实践操作有机结合,成为技术人才。他们勇破定义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人生是一幅立体的画,若拘泥于“被定义”,丧失判断力和行动力,将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潭,“定义”也就背离了其作为工具助力发展的初衷,反而成为人生的束缚。——潘昕玥
运用点拨:运用素材时需要学会取舍,适当剪裁。这段文字主要针对“被定义”的弊端进行分析。为了突出观点,文段择取了陈愉聪和袁靖在“名校生”定义之下的作为,精准切入观点。当素材缺乏时,还可以对同一素材进行正反面的利用。此文段在后半部分运用假设论证,想象陈愉聪和袁靖屈服于“被定义”后的困境,与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观点。
总结
对考生而言,灵活运用素材既能减轻素材积累的压力,又能提升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素材的灵活运用不是一日之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只有用心思考,讲求方法,加强训练,才能使时新素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