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传(一)
作者: 杨睿杨睿,昊睿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多家期刊特约作者,深耕高中议论文教学与写作,多年点中高考真题。
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独属于她的名片,而名片上的每一个头衔背后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故事:安阳、洛阳宅兹中国,文明发轫;杭州、扬州摇橹运河,藏富天下;南京被诗词搭建,北京有君王戍边。至于长安,藏着李白的一片月,良人的捣衣声……城市在九百六十万的长空上,星辉熠熠!在这一组素材中,让我们一道触碰城墙,穿行市坊,在漫步中涨脚力、笔力、心力。
城市名片:绍兴
名字来源:绍祚中兴(宋高宗命名)。
古称:会稽、山阴、越州。
别称:世界青瓷之源、丝绸之府、黄酒之都、书法圣地、越剧之乡等。
代表人物:范蠡、贺知章、陆游、王阳明、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
素材链接
素材一:“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由新昌学者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1993年被正式命名。此后,“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是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绍兴境内的唐诗之路,主要有稽山鉴水、上虞东山、嵊州剡溪、新昌天姥四大板块。据考证,有451位诗人游览过“浙东唐诗之路”风景线,比如李白、杜甫,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元稹、李绅、罗隐、王维、贾岛、杜牧等。
运用示例:许多人信奉,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旅行的意义似乎是让自己远离熟悉的地方,去感受不同的世界。但很多时候,心灵一旦钝化,旅行只能用数字去体现价值:里程数、朋友圈的九宫格数……然而,旅行的意义不是走远,而是走入。唐代诗人,龙骧虎踞于浙东山水中,踏出一条唐诗之路:李白游天姥,“云霞明灭”“渌水荡漾”,用眼丈量风景;孟浩然观镜湖,“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用心定格胜迹。他们把风景给予的,又回馈给风景,让其有了灵韵。因而,如何体现你走过的路,应该是在你的谈吐中,而非朋友圈内。
素材二:“书法之乡”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41位名士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在流觞曲水、歌诗品酒之后,王羲之乘着酒兴,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也为绍兴这座千年古城赢得了“书法圣地”的美誉。
王羲之不仅在创作上留下了许多瑰宝,他撰写的理论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十二章》等,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最早提出“书道”一词——“书法”最精处是同自然界的道理一致:“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他从“道”的高度去阐述用笔,用自然界的事物来启发人们。
运用示例:人类的进步源于将自然的人格化和自身人格的自然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们共同想象出一个“神”,于是宗教、艺术、文化随之散逸开来;将人格自然化,是指一切师法自然:农人从自然中习得起居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书法家从自然中学得运笔之道,书圣王羲之一句“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让书法由技入道。自然是无言的教诲,无字的教材,值得我们深思博取。
素材三:“鲁迅故里”
鲁迅辑录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收录了南朝孔灵符撰《会稽记》,描绘了绍兴的美景:“会稽境特多名山水。峰愕隆峻,吐纳云雾,松栝枫柏,擢干竦条,潭壑镜澈,清流泻注。”而在《〈朝花夕拾〉小引》中,鲁迅“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1919年冬,鲁迅变卖老屋,永别故乡。1921年1月创作小说《故乡》,文中满怀惆怅与眷恋:“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运用示例:在现代化的今天,乡土是回不去的。它缺少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它不识国际名牌、时尚潮流,沉默是故乡掩饰尴尬的唯一方式,对于只有消费“新鲜”才能产生多巴胺的年轻人,故乡是回不去的远方;但同时,故乡又是离不开的。鲁迅虽然对敌人“一个都不宽恕”,但对于故乡,每每露出温情的一面;作家陈村出走半生,却记得离开故乡的路线,他告诉儿子替他还乡并大哭一场!看来,没有人能够在真正意义上离开故乡,他们只是把故乡带在了身上!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