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求知的广与深”导写

作者: 曾亚芸 冯苍松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杜甫诗句强调知识要有广度,王之涣诗句强调知识要有高度,在这个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如何看待并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求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时代特点与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杜甫的诗句,通过对“破万卷”与“如有神”因果关系的陈述,形象地揭示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变为能力的道理;王之涣的诗句,则揭示了知识或认知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知识的广度与高度的道理。这二者之间,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知识广度是基础,是厚积薄发之“积”,强调量的变化。而量不是简单的重复叠加,而是打开视野,博采众长式的吸纳,唯其如此,方能达到质的变化,获得认知的高度;反过来,当对知识的见解达到一定的高度,也有利于打开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增加知识的广度。

知识的广度,就是了解的知识类型、范围;所谓高度,就是了解一方面的知识的深度。在写作中,须把概念内涵阐释清楚,同时再进行二者辩证关系的思考。在知识迅速更新迭代的今天,有效的知识高度,一定优于泛泛的知识高度。

例文

拓横以广,耕纵以高

□湖北省黄梅县第一中学 熊钰洁

诗圣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同朝代的王之涣却提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者从横向着笔,言明知识面需广,后者创新性提出知识需要有一定高度。而我想,博览是钻研的先决条件,所谓“拓横以广,耕纵以高”。

拓横是为了厚积薄发,以量的累积奠定质的发展基础。

老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我们便怀着一知半解的心情,看李白“举杯邀明月”的飘逸,赏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喜悦,疑惑朱熹“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哲理,也希冀有陈标笔下“眼看鱼变辞凡水”的题名金榜。作家王安忆凭一本《长恨歌》名声大噪,可是无人知晓的是,她的写作能力很大一部分是靠“传八卦”获得的。知青下乡后,她常与母亲茹志鹃通信,那时她的写作能力便初见端倪,因为她总能把一些琐碎小事写得趣味横生。后来谈到这段经历,她说,这要靠些许天赋,更多的是热爱和积累。是啊,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点滴积累,日益拓宽知识广度,又怎能耕耘出皇皇巨著?

耕纵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以质的领先达到更深远的境界。

“再来一次,那个在未名湖畔醉心阅读的少女,仍然选择来到敦煌,发乎心,便无怨无悔。”樊锦诗这样说。从青丝到白发,纵容颜老去芳华不再,敦煌才因她的努力而重获新生。“数字敦煌”引无数人争而往之——唯其热爱,扎根深耕,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樊锦诗当之无愧为“敦煌的女儿”。

横纵并行,广度与高度并重,方显稳中取胜之风采。

诗人李贺,日日骑驴游于市,人称“诗鬼”,因为他对诗的热爱超越常人。日日游逛,得一字句便投之锦囊,回家再整理成诗。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读到他“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哲思,读到“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诡谲,读到“雄鸡一声天下白”的豁达……他以广得,以高胜,实乃吾辈楷模,诗中鬼才。

学如逆水行舟,空有广度则浮于表面,盲目钻研,则学而不得,唯拓横以广,耕纵以高,脚踏实地,方能发出时代最强音!

评点:文章围绕材料中诗句的含义,从“横”与“纵”两个层面巧妙地扣住知识的广度与宽度,并以哲学的量变到质变将其深化,指出广度体现了量的累积,而宽度则彰显了质的升华,横纵并行,论证不失思辨性。全文既有诗句叠加营造的气势与力度,又增添了语言的典雅韵味。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