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行善”导写

作者: 田方园 曲宏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只有在满足了自己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后才可能施行慈善。

有人说:慈善是一种品德,与拥有的财富无关,应且行且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该材料给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观点,前者侧重施行慈善以个人生活保障为前提,后者强调慈善的内在属性是品德,无关财富。论述时,应明确“慈善”的概念和本质,思考行善的前提是否必须与物质挂钩,再进行立意。

在论述中,可抓住行善的本质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是否发自内心。此外,还可从行善的方式思考,即是否与物质财富有关;从行善的本质特征思考,即行善意图与功利性的关系。

本题指向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向善”。可以考虑完善法治,从中国传统美德中寻找内在的价值支撑和精神基因。因此,材料中矛盾的两个观点,并不是都可以生发出合适立意的,这需要考生先以正确的价值观进行理性甄别,然后可以围绕材料第一句话写驳论,也可以围绕第二句话写立论,还可以通过驳立结合进行综合立意。

例文

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悦人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俞楚尔

自古以来就有慈善与财富的缠绕关系,也有行善是建立在自我基本满足的基础上还是且行且施的激烈争论。私以为,二者并非对立。于善中盈己,可以使自我有所收获;于行中悦人,方能建构起“美美与共”的大同社会。

不可否认,自我生活保障是否基本满足是慈善行为的波动因素之一,倘若个体始终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行善有时可能确是妄谈。但物质的支撑并非对慈善的限制与束缚,善大善小,皆为美谈。事实上,行善的关键因素是我们的价值观与内心的选择。行善是雷锋乘一趟火车,做一路好事;行善是特岗教师华晓娟呕心沥血,只为让大山里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这些善举也许并没有让受助者得到太多物质上的帮助,但足以让人们的心灵得到“质”的丰盈与慰藉。由此言之,以饱满之善心施力所能及之善举,在清晰自我定位的同时播撒人间善念,亦在无形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余秋雨曾说:“我的生命主调,将由一条条路来绾接。”而这道路的基点便是个体的内心。身处郁喆隽笔下的“单通道社会”中,人们面对只进不退的机械化模式,常为物质与功利化所裹挟。面对倍速的时代变换,人们时常感叹自我保障的艰难,甚至以经济能力的匮乏为借口,刻意疏远与善行的联系,乃至光明正大地逃离“善”的境界。在我看来,我们不应将“行善”二字狭义化,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持正确的价值观,行助人之举,便可构筑大爱人间。

无论是物质上的善行,还是不经意间的微笑、举手投足的关怀,皆为美德。当个体融入群体中,便是长江“摆渡人”秦大益27年如一日摆渡的坚守;是重庆山火爆发,人们各尽所能、迎难直上的众志成城;更是河南遭遇水灾时,多方驰援的大爱无疆……善不论大小,只需源自真心。善源于涓流,来自八方,汇聚一堂。

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悦人。我们怀自觉行善之心,以润物泽人之行,成悦心达人之美,于你我之中存“善”之温情,于人世间耀“善”之华光。

评点:文章结构清晰,首先提出了“于善中盈己,于行中悦人”的观点,表明行善对自己和他人的作用。而后对两则材料进行辨析后明确“物质的支撑并非对慈善的限制与束缚”,提出行善的完整内涵和意义。接下来,作者结合时代背景,对不行善的原因以及如何行善进行剖析,并将行善从“小我”提升到“大我”,使立意升华。文章举例充分,所选素材均为时事素材,运用得当恰切,分析在理,且能通过正反对比加深论证力度。如能对“善”的本质做更深入地剖析,则会锦上添花。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