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义——大爱济苍生

上世纪80年代,“爱情偶像剧”《血疑》热播,无数观众在惊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同时,也了解到白血病的凶险。白血病素有“血癌”之称,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表现最为凶险的一种类型,患者得病后死亡率极高。

同样也在这个时期,一个奇迹发生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用独创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方法,救治了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同年,有24位这样的患者得到治疗,完全缓解率达到九成多。此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被推广应用。国际著名癌症研究权威Richard教授称这一研究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

1994年,王振义教授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的奖牌;2011年,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

人物解读

角度一:八年不懈研究,终让肿瘤“改邪归正”。

1986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5岁女孩,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危在旦夕。此时,王振义已在研究全反式维甲酸治疗,但还处于试验阶段,分析女孩的病情后,他认为可以尝试。女孩只吃了一周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真的出现了转机,之后情况越来越好,并最终实现治愈,存活至今,已结婚生子。

这就是全球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值得一提的是,王振义当时已经62岁,当他要尝试这种自制新药时,不少人劝他:您已功成名就,当心毁了清誉。他却说:“我为了病人,我们是有试验依据的,我相信科学。”

八年研究不悔,终于改写了这种白血病的治疗现状。此后,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让这种曾被视作最凶险白血病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治疗方法被海外媒体誉为“上海方案”,与青蒿素的发明等并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当年,这种特效药在国外售价600美元,但在中国一盒只要11元,即使过了三十多年,也只要290元,还能纳入医保。据粗略估算,这盒药为全世界减少了上千亿的医疗支出。为什么会这么便宜呢?”瑞金医院血液科专家、瑞金医院副院长赵维莅说,“因为王老师胸怀大爱,他只想着要让全世界所有的患者都用得起这种药,从来没有为此申请过专利,他是‘真药神’。”

角度二:近百岁高龄仍坚持“开卷考试”。

王振义有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每周四上午进行“开卷考试”。这是2003年他自创的特殊查房方式,即每周一由学生出题目,提交临床上遇到的疑难病例,他利用一周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做出思考、分析,每周四与大家一起探讨。“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平时太忙了,我有时间就为大家看看文献,做些思考,解决点问题,也是我对他们的小小贡献。”王振义这样说。

十多年来,“开卷考试”以如此实实在在的方式一个个解决患者的问题,也丰富着临床医生的见闻与学识。如今,根据王振义“开卷考试”的疑难病例而结集出版的《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有三本,第四本正在整理中。

“解决患者的问题”,这是王振义一生不懈探索医学创新的源头、也是他“停不下脚步”的原因。他常说:“爱国,首先就要爱自己的事业,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病人需要我们,祖国需要我们,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为祖国奋斗。”

角度三:看淡名利。

王振义说:“我们做人要有不断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对待荣誉要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对事业要看得重,对名利要看得淡;生活要好一些,工资高一些,但是又不用太有钱,对财富要克制些……”

在申请一个科研项目时,王振义提出的预算申请是50万元。有人打趣:“按照您的资历就算是申请150万以上的经费,也没问题呀。”他语重心长地说:“科学研究做得怎样,不完全依赖钱多还是钱少。过去,西方世界卡我们脖子,我们自己贫穷匮乏,不也搞出了几项世界第一的原创科研成果嘛。”

1996年,他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00万元奖金,自己只留下10%,其他的都捐了;2010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奖金,绝大部分用于科研经费;2020年9月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350万元奖金,他都捐献给了扶贫基金会......有人提出,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他坚持不出现“王振义”三个字。有人问他,迄今一共捐献了多少奖金,王振义淡淡地说,“没有统计过”。

金句摘录

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对此,我不后悔!

我是一匹“老马”,已不能拉出来与年轻人一同在赛场上遛了,但我这匹“老马”识途。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载,我要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留给青年人,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每个研究所、实验室都需要一代代传承,才能让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成果有所突破。

一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使得这条抛物线叠加上升,最高点始终是向上的。

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我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为止。

拿着国家的津贴,不能白吃饭。对病人负责,是我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有人说我运气好。或许是。但机会怎么来?机会就是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刻苦学习,不要怕失败,自然就有机会来。

从小,我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个有用的人,这就成了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我所有的奋斗和努力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活得很带劲。一个人,没有信念可不行。

运用示例

仁心救病患,大爱济苍生。为了攻克白血病,为了把“救命药”的价格打下来,王振义甘做孤独的探险家,在5平米的实验室一待就是几十个春秋,直到腰杆不再挺直,直到步履蹒跚。随着治疗方案逐渐得到各国医学界的验证,王老作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放弃专利,无偿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使用。“中国方案”震惊世界,“中国价格”更是让全球医生沉默。有一种浪漫叫深仁厚泽,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顾身。这盒创造人类医学史奇迹的药,凝聚着一位中国科学家所有的青春和大爱。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