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万古江河》
作者: 房娅作者简介
许倬云,自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先后执教于我国台湾大学、美国匹茨堡大学。许倬云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和中国上古史等领域有精深造诣,也娴熟西方历史,更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著有《求古编》《汉代农业》《西周史》《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等近40部专书。
把严谨、精深的学术内容,能阐释得举重若轻,又能叙述得深入浅出,非大学者不能为。许倬云这位享誉国际的著名历史学家,就是这样一位学贯中西历史、识跨不同学科的大学者。
作品介绍
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视野开阔,思路宽广。
片段摘录
关于文化
1.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适用主题: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大国襟怀,教化之功……
运用示例: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写道:“中国文化的特点,不是以其优秀的文明去启发与同化四邻。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对话,就难以达成真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正是经过容纳与消化,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2.绘画的发展方面,清代四王之辈,模仿古代,陈陈相因,殊无新意。但郑板桥、金冬心等人的作品,已经透破传统,自辟途径。在海通之后,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中国艺术家也学会了油画的手法。但是最有成就的近代画家,还是杂糅西画观念却用中国水墨或彩色在棉纸上作画的画家(如徐悲鸿、黄宾虹及岭南画派)。至于齐白石由篆刻起家,张大千从敦煌壁画学习,则都是在传统艺术中汲取经验,找到自己的特色,终于蔚为一代宗师。这些人士也是联系古今的个例。
适用主题:继往开来,创新继承;联系古今,独树一帜……
运用示例:创新本身就是最好的继承。齐白石由篆刻起家,张大千从敦煌壁画学起,在传统艺术中汲取经验,找到自己的特色;郑板桥、金冬心的作品,透破传统,自辟途径……他们皆联系古今,开辟了一条连接传统与创新的道路。由此及彼,无论是绘画、文学,还是科学、技术,都须在继承中创新,保持鲜活的生命。
3.律诗与骈文的发展,都是文人过分追求规律,以致形式掩过了内容,甚至不再注意内容。两者都可能由于文人以其个体的自觉,愿意致力于写作的技巧。在士大夫成为社会特权阶层时,他们拥有知识,也占领了写作的舞台,他们的竞争遂是在一个狭小的竞技场中,努力做到华丽与细腻,不再顾及文字原是交换与传达信息的工具。
适用主题:文章意义;语言的时代性;华丽与朴素;实用与浮夸……
运用示例: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律诗与骈文的发展,都是文人过分追求规律,以致形式掩过了内容,甚至不再注意内容。”这是他对浮夸文风的批判。真正的文章应该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以及其他事物的创造,应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内部人员”的竞技。
关于民族
1.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适用主题:民族团结,文化认同;小我大我,共筑社会……
运用示例:许倬云说:“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我深以为然。想起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个体、社会、文化、世界,应怀有责任担当,从小我中成就大我。唯有人人都有“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理想,世界才是真正美好的世界。
2.顾炎武“有亡国,有亡天下”之辨,即以文化为天下,而且他认为保国是统治阶层(其君其臣)的事,保天下则是“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适用主题:时代担当,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民族意识……
运用示例:顾炎武认为“保天下”是“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于小家而论,责任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基石。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会懂得感恩,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为家庭成员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就大国而言,责任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于人生
1.中国民间的宇宙观:那是由远古传流下来,对生命的珍惜与依恋,对不可知神秘力量的畏惧与尊敬。气与精,都不仅见于活着的生命,也是生命本身所象征的能量与其体现。
适用主题: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运用示例:生命何其灿烂又短暂,生命顺着自然的规律生长、衰落。《万古江河》中说:“中国民间的宇宙观:那是由远古传流下来,对生命的珍惜与依恋。”我们给苏轼贴上旷达潇洒的标签,可是在书信中,他“病甚垂死,因致仕而得活”;王安石似乎是永远不知后退的“拗相公”,他却坦白自己“年老气衰”。在疾病面前,旷达如苏轼也会生出对生命强烈的渴望,执着如王安石也会无可奈何。
2.人间的生与死,无非生命的不同方式,死后的生活还是现世生活的延伸,由动归于静,由变化归于永恒。
适用主题:珍爱生命,认识生死;创造价值,拓展宽度……
运用示例:“人间的生与死,无非生命的不同方式。”许倬云如是说。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在有限的时光里,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活成什么样子。悲观、乐观,你可以选择;勤奋、懒惰,你可以选择;空虚、充实,你可以选择;前进、停滞,你可以选择……在一次次的选择后,我们慢慢地发生变化,每一次的努力都让人生更美好,人生并非轨道而是旷野。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