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中的妙喻
作者: 杨睿法国著名作家贝纳尔·韦尔贝曾说:“一个老人辞世了,就像一座图书馆被烧毁了。”那寂灭于死亡火焰中的厚重书页就是经历。作家的伟大在于对经历的深刻反思,伟大的民族更视经历如珍宝,希望让后世通天人、法古今。
素材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十八岁出门远行》
对应话题:苦涩
运用示例:经历中必有苦涩,所以了解苦涩才能有意识地体验经历,增长阅历。它包括两种:外在的苦和内在的涩。外在的苦,或是自然环境之严酷,或是社会环境之恶劣,或是生命空间之逼仄,让人被迫咀嚼一种艰辛。如刚开始转行写作的余华,被浙江夏夜的热所包裹,需要用毛巾绑在手上,防止沁出的汗水弄脏稿纸;内在的涩,是在穷途中哭着找路,在暗夜中熬红眼盼天明。早期余华的退稿会被邮递员隔墙扔到院子中,对他而言,那一声声落地时的“吧嗒”响,像是生活的一记记耳光。然而,余华把这种苦涩当作经历,甚至美化成一段令人期待的航行旅程。在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他带着那句“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正式驶入当代文学的长河之中。
素材2: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
对应话题:成熟
运用示例:人为何要有经历,因为经历会催熟心智。人为何要成熟,因为唯有成熟,才是真正的自我。人常常处于一种被裹挟的状态,或置身人际的漩涡中“被定义”,或在本能欲望、人性弱点里“自定义”。这样的裹挟,让人冲动和肤浅。遇到逢场做戏的赞美就骄矜自喜,发朋友圈而“自勉”;遇到蝇头蜗角的委屈就逢人便讲,写小作文来泄愤。究其根本,无非是人格的器皿过于狭小,难盛江河。余秋雨曾借分析苏轼的人格切片表达了对成熟的理解,它应该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能够看的很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简单来说,有了同理心,淡了胜负欲,拔高了见识,降低了调门儿,就所谓成熟。
素材3: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生死疲劳》
对应话题:豁达
运用示例: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这句话若出自施害者口中,那是一份绵软的免责声明;若出在受害者之口,那是一种豪迈的豁达宣言。很幸运,莫言是后者。尽管童年饱受周遭的歧视与偏见,然而,他并未把故乡写成另一个不堪的“S城”(鲁迅对绍兴的代指),而是把高密东北乡变成媲美马孔多的文学宇宙,写尽了故乡的热土和其上生长出的一切,写尽了他的爱和泪水。豁达不是饶恕别人,而是放过自己,让自己不再受到二次伤害。请像泰戈尔所言:“生命以痛吻我,让我报之以歌。”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