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章(四)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白话释义

清代诗人阮元在做浙江巡抚时,非常关心百姓以及农事,经常巡视民情,因此对浙江的山川形势比较熟悉。阮元在去吴兴(现在的浙江湖州)时,写了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丽风光的诗作。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水乡之美,体会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前两句中的“交流四水”就是“四水交流”,意思是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呈现出一定的偏离态势。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老百姓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古诗今解

这首诗虽然通篇都是大白话,却非常有哲理。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管水深水浅,一律种菱角,或者一律种稻子、种荷花,都是错误的。

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抱负、处境、能力和机遇,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水深处种菱角,不深不浅种荷花,再浅可以种水稻,浅到没有水还可以长草。遵循这种哲学思想,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示例:飞蛾扑火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生活状态,而避开光芒、沉浸于自身宁静之中,则是一种生存智慧。为人处世亦该如此。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安置我们的内心世界,实为同一道理。面对大时代的喧嚣与纷扰,我们无需过分介怀,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能自得其乐,享受生活的美好,岂不快哉?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话释义

这首诗虽然是以观书后的感悟为题,但诗中却以生动的景象寓言式地传达一个哲理:在适当的时候,借力,会让原先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对于读书治学的态度——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且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才能有所领悟。

古诗今解

放在现代视角下,这首诗反映的其实是个人成长与时代机遇的互动。“昨夜江边春水生”比喻当下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和技术,会如同春水般推动社会发展。“艨艟巨舰一毛轻”则暗示了掌握新知的人能够轻松应对挑战;同时,“向来枉费推移力”告诉我们,在没有合适的条件下,仅凭个人的努力,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此日中流自在行”表明,在恰当的时机和环境下,个人的努力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诗人鼓励我们要不断学习,适应变化,并强调个人发展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只有在正确的时间,抓住机会,才能在社会变革中脱颖而出,实现目标。

运用示例: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在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诗中,“春水”被赋予了新知与智慧的象征,如同信息时代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观念。面对新知,我们应如诗中的巨舰,在春水的浮力下轻盈前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需要像巨舰一样,不断调整自身,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避免固步自封,错失机遇。只有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个人才能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自在航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