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从远方来

作者: 余音

龙舟是中国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现代大众体育运动,它蕴藏着中国独有的哲学智慧,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子。龙舟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它诠释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民族信仰和文化心理,折射了沟通、包容、开放、共赢的中国智慧。它对于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提供了东方参考。

大型人文纪录片《龙舟》以龙舟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推动龙舟成为海外理解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又一个文化符号和窗口。采访的行业顶尖专家涵盖考古、体育、民俗、历史等多个领域。

《龙舟》共6集,每集30分钟。片名分别为《千古归途》《万物繁花》《心灵造像》《盛装凡尘》《与子同行》《岁月晨光》,从人类文明、历史脉络、体育发展、文化民俗的多维视角,跳出龙舟说龙舟,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方式,讲述龙舟的传奇历程。《龙舟》的立意和讲述方式,显然在“国际表达”的大道上行走得更远更坚定了。

世界的龙舟

你能想象,《龙舟》首集《千古归途》的整个故事是从长江中的中华鲟开始讲起的吗?同样是这一集,你会看到与端午对应的“仲夏”除在中国形成各式各样的风俗,还在几千公里以外的土耳其造就了“巨石阵”的奇观……

在这部记录片中,你会看到“世界的龙舟”。纪录片中首次以文献证实了中国龙舟竞渡在国外的流传:日本最早的百科全书《和名类聚抄》,清晰记录了唐朝洛阳龙舟竞渡的盛况;纪录片首次披露世界上第一张体育邮票——这枚龙舟竞赛图邮票诞生于中国,却是在1895年由西班牙人绵嘉义根据端午节福建闽江赛龙舟的场景绘制设计……在这部纪录片里,一条“龙舟”穿越千年,也穿越了这个星球。

素材点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跨越千山万水,将不同国度的人们紧密相连。这便是“龙舟”,一个在端午节期间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传统竞技项目。纪录片《世界的龙舟》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龙舟竞渡如何在国内外流传,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

在这部纪录片中,从亚洲到欧洲,从古代到现代,龙舟竞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参与其中。无论是国内的端午节庆典,还是国际性的龙舟赛事,龙舟都以其团结、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

龙舟的现在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第四集《盛世凡尘》选择从现代食物科技的角度分析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再结合古人端午远足的风俗,有趣地讲述古人选择糯米而非黍米制作粽子的原因。

除了古人,你也能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今人,看到自己。在广东车陂村,人们为什么要把“划龙舟”当成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仪式?在贵州下稿仰村,为何年轻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必须在端午这天回到村里?个体和集体的诉说,正是龙舟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素材点拨

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当五月初五这一天到来,家家户户都会飘散出粽子的香气,江河之上也会响起龙舟竞渡的鼓声。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时,是否曾思考过端午节吃粽子的真正意义,以及龙舟竞渡为何能穿越千年,至今仍深深植根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但龙舟与粽香却让我们在忙碌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归属。它们能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带着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前行。

文明永存

在前往埃及拍摄前,摄制组在事先的调研准备中并未搜集到太多关于舟船文化的详细资料。然而,在跟随导游四处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却意外地发现舟船的形象大量出现在埃及金字塔内部的墙壁上,早已消逝的古埃及文明定格在壁画之中,与半个地球外古代中国的龙舟形成遥远而宏阔的共鸣,仿佛两个古老文明在千年前的隔空对话。

在摄制组成员的心中,几千年前在金字塔墙壁上作画的工匠,和他们做着相同的工作——将历史记录下来。

这些记载着古埃及法老和民众生活的连环画,不就是当时的纪录片吗?文明古国已经失落,如今埃及人民的生活也与从前大不相同,但文化是会被永远留存的。

素材点拨

壁画中的舟船形象与古代中国的龙舟形成遥远而宏阔的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在两个文明在舟船文化上的共通性上,体现在它们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共同追求上。这种共鸣加深了观众们对古埃及文明的理解,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古今连接

第五集《与子同行》中讲到贵州台江苗寨的龙舟习俗传承故事。年轻人在端午这天,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必须回到村里,参加一年一度的集体龙舟赛。此外,《龙舟》用华中科技大学女子龙舟队中的真实故事,探讨在龙舟这项运动中,个体和集体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蕴含着怎样的团队协作的价值追求。

素材点拨

龙舟竞技这项体育活动是团队协作的典范。它教会人们怎样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这种团队协作的价值追求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高中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视角,比如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个体与集体、团队协作等主题。

素材拓展

1.《荆楚岁时记》上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屈原故里闹端午,龙舟竞渡是重头戏。宜昌民间有“宁荒一年田,不输一年船”之说。龙舟是民族文化记忆的浓缩,它所承载的端午、龙舟、屈原三位一体的复合文化汇入了绵延不息的中华文化中。

2.一桨一水间,划动水乡情。《五个划水的少年》纪录片采用全纪实的方法,通过对五名退役后加入叠滘茶基龙船队的“扒仔”——阿钊、阿豪、阿铿、阿添、阿健回乡参与龙舟赛的真实记录,讲述一段龙船文化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影片以全景式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还原了在南海叠滘延续多年的龙船漂移盛事,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龙船在狭窄河涌上“狂飙”的独特魅力。

“叠滘之所以叫叠滘,是因为层层叠叠的溪滘,打造了这里的四条黄金赛道,包括东胜S弯、潭头C弯、圣堂L弯、茶基直道……”与南海以往对龙舟文化的其他影视化展现不同,影片真实展示了“叠滘龙船漂移的正确打开方式”,甩尾、急刹、倒尾,一鼓过三弯等龙船漂移的“绝技”,让观众身临其境,直呼惊险。

在这部纪录片中,五位主角都是退役军人。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为了集体荣誉而战、乘风破浪的热血品质,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坚韧不拔、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军人精神。这种精神,与龙舟精神的本质不谋而合。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让你的人生不同寻常
下一篇: 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