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亲人”背后的自我疗愈

在互联网上,活跃着这样一些账号:他们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庭角色的视角,更新日常、分享生活。稀松平凡的琐碎内容,却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真挚关注和持续追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电子亲人”。有的账号以妈妈的口吻传授生活小技巧,朴实的话语、亲切的笑容,常常让人眼眶湿润。尽管素昧平生、现实生活中并无交集,众多网友却视他们为亲人般的存在,共情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在评论区敞开心扉、倾吐心事。

主题解读

角度一:“电子亲人”,源于现实中亲情的匮乏。

“电子亲人”账号,通过简单的视频、朴实的对话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大抵因为它们击中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满足了大家对亲情最真挚的向往:相互扶持与无条件接纳。

角度二:“电子亲人”,提供情感慰藉。

以“电子亲人”消解胸中块垒者不在少数。有些人因家人长期不在身边,追更“电子亲人”仿佛看到了家人的日常;有些人则因为原生家庭存在缺陷,在“电子亲人”身上寄托对理想亲情的向往;还有些人失去了重要的家人,“电子亲人”恰好提供了一个情绪出口。

角度三:“电子亲人”承载着对亲情关系的重新思考。

有人质疑,“电子亲人”是精心打造的人设,商业运营的结果。然而,无法否认的是,这些内容源于公众情感的投射,其所触动的情感和渴望是真实的,传递的温暖与感动是生动的。人们借此填补内心的缺憾,寄托对亲情的期许,并从中汲取力量、修正观念,实现自我疗愈。

运用示例: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改变,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情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我们深知,真正的情感支持和人际连接需要在现实世界中建立、维护,但线上世界的真诚互动、守望相助,同样能反哺现实世界。从“听劝体”到“电子亲人”“电子闺蜜”,通过互联网实现亲人般的情感交流,让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然而,这些便捷的交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们的情感。当我们沉迷于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时,可能会忽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需求,变得孤独、冷漠,甚至产生社交障碍。

(选摘自《人民日报》、红网等/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