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文学的价值”素材运用指导
作者: 冯春怡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文学以它对人生的深沉的体贴,长久地浸润我们的情感,照亮人类心灵的灰暗处,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文学始终是我们共同的岛屿,让我们能在洪流中站稳自身。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里的“文学”是什么范畴,由后面的材料我们可以确定,其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是经过时间淘洗后的文学瑰宝。
材料接着指出文学的三点价值:一是文学可慰藉心灵,给人们带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二是文学可指引人们跨越挫折、走出低谷。第三个价值可以说是前两个价值的“果”,因为文学的体贴、浸润、抚慰、照亮,从而让人生充盈光明温暖。这三点价值具有普适性,且是层递关系,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内在联系。
材料的第二句话侧重于文学对当下的价值。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更迭迅速,人们很容易陷入迷茫焦虑,这时候文学的意义便显现出来:文学是我们共同的岛屿,面对人生的各种“洪流”时,我们可以因为文学而立稳脚跟,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文学强大了我们的内核。
要想写得深刻,我们一是要向内开掘,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熟知的作家、生活体会等去探究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把握材料中三点文学价值的内在逻辑,不能割裂开来。更高的审题层次则是指向于文学对当下的价值,除了对个人的关照,我们还应考虑文学与时代、社会甚至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横向历史的一种叩问,有着更为广阔的视域和宏大的关照。我们需要看到当今某些传统严肃文学的式微,着眼于当下文学价值立场退化、经典文学阅读匮乏等问题,去重拾文学的价值所在。把个人体验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是我们立意的根本,也是联想与想象的充分延伸。
推荐素材
1.文学不是对现实的消解,而是插上想象之翼,对现实更深的抵达。它让我们感受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看见平静湖面下的惊心动魄。它让人知道,一个人在流水线奔波与世俗名利的追求之外,还有更开阔的精神世界等他探寻。——宗城《至少还有文学》
运用示例:在如今略显喧嚣的社会中,“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一壶茶,捧一本书,寻一方宁静,这是心灵的休憩。流水线般的生活会让我们浮躁、焦虑,而文学让我们慢下来,滋养我们的心灵。文学是我们忙碌之外的一剂慰藉,你可以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庸的那一个,但因为文学的哺育,便有了深沉的情感、独特的灵魂以及开阔的人生。
2.我所创作的文学,是希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善良和爱的种子,使人们不被世俗的尘埃所蒙蔽,能够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光明。——莫言
读书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让人干净。读过的书可能会忘,但当一直读下去时,就如同竹篮打水,竹篮好像什么也没得到,但在水的一次次冲刷下变得干净。——董宇辉
运用示例:董宇辉说:“读过的书可能会忘,但当一直读下去时,就如同竹篮打水,竹篮好像什么也没得到,但在水的一次次冲刷下变得干净。”如同人的心灵,在书的浸润下闪闪发光。文学的意义便在于此,当董宇辉脱口而出那么多浪漫而极具文学韵味的小文时,吸引来了千万观众,博学多才、内心通达、逻辑清晰、感情真挚,这是文学带给他的,又通过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文学是理想主义的花,永远会在现实的土地上绽放。
例文
诗文养精神,尘寰亦蓬岛
一考生
竹杖芒鞋,烧水劈柴,岭山白云一人独赏……现代人吕德安过着一种隐居世外的生活。作为一个诗人,他从王维、陶渊明等人的诗文中接续下了对山川自然的向往,在被忽略的土地上吟诗作赋,给沸腾的时代加了一个无比清新的注脚。文学,让他回到了心中的故园,也让他从尘世走向了逸于物外的小小瀛洲。
在快时代的面前,我们往往被裹挟着屈从于急流,却忽略了船边风景秀丽的岛屿。我想,我们是时候走近文学了。不必像吕德安那样避世,也可以在偃仰啸歌、推敲吟思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文学小舟一赴蓬岛。
以诗文滋养精神有其深刻的必要性。一位大家曾经说过,文学正因为无用才最有用,正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文学以其现实之思、浪漫之想,给了我们一个与世界沟通的路径。一生致力于中国古诗词的研究,一生颠沛流离却育人无数,叶嘉莹先生被称为“穿裙子的士”“中华古典文化的摆渡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她一直用古典文学将自己打扫地纤尘不染,同时把中国诗歌的价值传递给无数中华儿女。晚年之际,她把全部的财产都用以支持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自己一直仅做一位普通的教师。在这喧嚣浮世,叶嘉莹先生一直擎灯淡然而行。乐万物而不争,是文学修养了她的品格与心性,身在尘世,心向蓬岛。
当下,视听化的多媒体信息挤压了原本应当属于书籍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让我们无法真正一览岛上风光;当投入产出比甚至逾越其界限,成为我们决策“是否阅读”的准则时,我们是时候进行反思了。正如茨威格所言:“人的智慧只有在安静中沉淀。”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应当慢下来,给文学一个机会,从而给自己一个机会。文学,始终是我们共同的岛屿。
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引发观看热潮,更多的观众在书屋中相约;梁鸿在一个前进的时代里回过头去,注视着她永恒的故土,写出了《中国在梁庄》;“矿工诗人”陈年喜揭开了矿工生活的锐角,观照着人与现代化的关系。文学在现代化、大变动、无共识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书、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的连续性,在生活的骇浪中找到自我的栖身之所。
文学或许不能解决现实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必须相信,文学始终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有别于许倬云口中的“赛博知识分子”,有别于检索机器,做一个更好的鉴赏者、思考者、创造者。
捧起文学吧,云霞明灭之间,尘寰中亦可见蓬岛。
评点:文章结构清晰,层层推进,从阐释文学对自身的本质意义到论述文学在当今社会中的时代意义,立意颇为深刻;文题新颖,能够紧扣主;事例的选择不落俗套,抛弃掉陈旧的素材,为文章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整篇作品详略得当,分段自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