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主题素材拓展与运用
二十四节气是最具辨识度和日常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彰显着中国人的自然观,更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在国际上,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于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这一中国人数千年传承的智慧体系早已形成高度认同。今天,我们在传承节气文化时,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带我们追忆记忆深处悠扬婉转的田园牧歌,感悟人与天时、地利、大自然的相处之道。
节气·文化
寒来暑往,四时八节,节气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1.节气是人与天地的对话密码。
四季轮转中,节气讲述了日升月落、四时交替、草木枯荣的故事。所谓“花知时而开,人顺势而为”,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总结出的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门道,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出中国人的时空观、宇宙观和生命观,博大而深邃。
2.节气是日常生产生活的指南。
在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对时令的变化非常敏感和重视。古人观察天空中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斗转星移,通过对自然节律变化和气候特点的观察总结,发明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等俗语,皆脱胎于节气规律。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如此不违农时地耕作。
3.节气中蕴含着东方生活美学。
节气是古人对大自然纤毫变化的丝丝感受,也由此融入每一个寻常之日中。每个节气所特有的习俗,体现着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立春要祭祀春神、班春劝农;立秋要赴圩场赶秋、庆丰年祈幸福;冬至要拜祖、吃饺子……这些早已融入我们的吃食、养生、习俗等各个方面,中式生活方式就这样落入四季更迭中,无处不在。
节气·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农耕文化的转型,节气所具有的农事指导等功能逐渐式微,传承主体逐渐出现断层。同时,公历纪年法的普及使用,冲淡了传统节历文化的氛围,人们约定俗成般地以年月日计算取代对四季轮转的感知。在这一大背景下,节气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淡化。
此外,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对自然气候的依赖不再那么紧密。在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中,不断强化的“社会时间”也让个体对“自然时间”的感知逐渐弱化。少数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停留在术语和符号上,停留在短短二十八字的节气歌上。
节气·新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老而科学的“时间制度”,穿越了数千年时光。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的光彩,更深度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这是一项新的时代命题。
1.活化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之景。
在理解和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它们可感知、可体验。衢州柯城十多年来坚持活态传承“九华立春祭”民俗,以祭春仪式、鞭春牛、踏春、咬春等颇具仪式感的流程,让人们感受到千年来中国人对春天、节气发自内心的尊崇;杭州设立半山立夏节,传承立夏习俗;台州三门县打造特色非遗街区,展示“祭冬”文化……这些富有特色的习俗体验,绘就一幕幕节气传承的动人图景。
2.展示二十四节气的自然之美。
山川、风物、人情,无不展现四时节气之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器,自“雨水”始,至“立春”定,与古诗词、古谚语相融,完美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还有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南孔竹鼓 礼迎天下》,也让二十四节气的“非遗神韵”与千年传承的“两子文化”交相辉映。
3.感知二十四节气的生活之用。
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蕴含着与人体生命科学及日常相关的智慧。比如中国人历来讲究立春宜护肝,谷雨养脾胃,冬至宜多吃补心食物等。一些地方的中医院还开设了“时令门诊”,诊疗对象逐渐从中老年人向年轻人延伸。
4.演绎打破次元的节气之潮。
河南卫视精心打造的中国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结合流行的网剧和网综,推出虚拟人物“唐小妹”,打破“次元壁”,让传统节日一路开挂,这也可以作为节气文化“破壁”之策的参考。节气动漫、节气游戏、节气文创等创新表达方式,让二十四节气在“Z世代”心中潮起来。
素材演练
时间的韵味
一考生
比起日历中跳动更换着的冷冰数字,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所勾勒出的和煦春风、倾盆夏雨、晶莹秋霜和飘飞冬雪是否更能牵动你的情怀?在这匆忙的现代生活中,二十四个蕴含着悠久文化气息的节令,是否能给予你诗意的触动,唤起你心底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知?
不得不说,在信息时代,时间对于人们的意义逐渐减弱。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逼仄空间内,已经太久没有去触摸四季的脉动。每天的晨曦日暮不再展现自然的变幻之美,而成为上下班单调变化的标志。现代人就像被发条驱动的钟表,昼夜不息地运转,直至生命的终结。
然而,早在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却将时间的韵味镌刻在二十四节气之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人传统生活的智慧。与现代文明有所不同,农业文明更加贴近大地,敬畏自然,将人的生活与物候的变迁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不仅标识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节点,更体现了古人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这种态度,是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质朴勤劳,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闲适恬淡,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时缅怀先人的深情……时光荏苒,二十四节气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日升月落的轮回,春华秋实的更迭,更有这莽莽尘世之中,人们对生活怀有的赤诚而真挚的心意。
而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心意愈发凸显出其时代意义。许多现代人忙于生计,为金钱、为名利奔走,以至于迷失了自我和初心。时间对他们而言,变得冷漠而抽象,仅仅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缺乏真正的归属和意义。然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去追寻荷尔德林所言的“诗意的栖居”,重新点燃对生活的热情。否则,一切努力都将如叔本华所言,沦为“为了生活的目的而毁坏生活的本身”。
当然,这样的生活绝非提倡回归远古,而是提醒现代人把传统的智慧融入新时代的脉搏。
而今,立春已过,霜雪正酝酿出新一轮的生机。你是否于寒风中闻到了春的消息?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