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素材之“反面教材”(二)
作者: 高良连好故事是有力量的,然而不好的故事却也能给予人警醒与反思。这一期,我们来挖掘课本素材中的“反面教材”,在自省中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吧。
5.自导自演、融于假面的周朴园(曹禺《雷雨》)
原文再现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议论切入点:我们都需要一面镜子。
有人说,面具戴久了,你也会成为那个面具。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便是这样一个典型。年轻时做了负心之事心怀愧疚,他没有自我反省,弥补过错,而是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自导自演各种自我感动的戏码来试图消解内心的愧疚,久而久之,这种愧疚似乎真的消解,罪过似乎真的洗清了,如此掩耳盗铃式的人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我们可以如此评价周朴园,但于我们自身而言,何尝不需要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防止因无自知之明而走上歧路。这面镜子,可以是他人,可以是书籍,更重要的,是自己曾有的那颗纯挚的初心。
运用示例:镜者,以自鉴也。我们需要正视自我的勇气和匡正自我的决心,方可永葆思想之清明与精神之葱郁。《雷雨》中周朴园几十年来自导自演各种自我感动的戏码,企图消解内心的愧疚,洗刷自身的罪恶;《玩偶之家》海尔茂借娜拉脆弱的外表来掩盖自己控制妻子的不堪事实,伪善的他们都在回避自己人性中自私无情、缺乏担当的一面,直至完全失去自我。面对人性既有的缺陷,我们要敢于寻找镜子,向内审视,唤醒沉睡的初心,为明亮的精神腾出生长的空间。——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蔡家玥
6.精神胜利的阿Q(鲁迅《阿Q正传》)
原文再现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议论切入点:精神胜利并非胜利,直面现实方能成长。
阿Q的精神胜利法非常出名,我们偶尔也会用它来调侃生活,调节情绪。但读过《阿Q正传》的人都知道,阿Q最终并没有胜利,他一直扭曲在那个污浊的底层世界,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活着。鲁迅先生以夸张的方式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自轻自贱的选择性失忆者、臆想症“患者”,目的是为了引起警戒、疗救的意义。我们不是阿Q,但有时候未尝没有阿Q的影子,面对自身不足或社会问题选择性失明,面对不公待遇选择性失忆,甚至自我欺骗。自大自负,对自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只有直面现实,才能解决问题,才能成长,实现真正的胜利。
运用示例:面对质疑与伤害,双手一摆潇洒离去,只是伪胜利——是自我逃避与自我麻痹。真正的胜利应该是历尽沉浮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坦荡,是直面现实后“须行即骑访名山”的独善其身,甚至是面对风雨时“夜夜龙泉壁上鸣”的铿锵不屈。阿Q身处污浊泥淖之中,却妄图用自我麻痹来解决问题,终究是掩耳盗铃。我们不做阿Q,但也要警惕阿Q精神胜利法之毒的入侵。——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张佳欣
7.徘徊不敢进门的孱头(鲁迅《拿来主义》)
原文再现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议论切入点:警惕“孱头”思维,闯出多彩世界。
“孱头”们因为反对宅子的旧主人而不敢进门,只能永远在门口徘徊,终究只能固步自封,落后于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要勇于“拿来”,勇敢地接触、分析判断并选择运用才是正道。对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思想,皆须警惕“孱头”思维,防止感情用事、画地为牢。尤其在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新时代里,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消除成见,运用智慧,博采众长,方能与时俱进,创造更好的时代。
运用示例:生活中的成见容易造成认知局限。正如鲁迅先生笔下因反对宅子的旧主人而徘徊不敢进门的“孱头”,“恶屋及乌”的做法终究是固步自封者所为。《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一语中的,旧物在革新之后亦能有不可估量的生命力,只有消除成见,以包容理性之眼视之,方能洞察事物之妙,为己所用。当下年轻人选择“不被定义”的人生态度,勇于“逆社会时钟”,在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也是打破固有成见,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融入新时代的完美体现。警惕“孱头”思维,勇于突破思想的围城,才能博采众长,自我完善,增添底气。——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许静怡
8.以己度人、恬不知耻的卫律(班固《苏武传》)
原文再现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
议论切入点: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学《苏武传》时大家最讨厌的就是卫律,因为他毫无廉耻而不自知反以为荣的小人形象在文章中栩栩如生。卫律受单于所托劝降苏武,他有他专属的把式——威逼、利诱。卫律在言语之中无不表现出对当前富贵状态的满意甚至是骄傲的态度,羞耻之心荡然无存,此不自知也;他以为苏武跟他一样会拜倒在武力的淫威和富贵的诱惑之下,却招来苏武的一顿痛骂,此不知人也。知人者能顺其自然,无为无执,故无失;自知者能自镜、自善,知不妄为,达到不失其所。相比之下,苏武清楚自身处境与处事原则,了解卫律居心叵测,因而能坐怀不乱,正义凛然。倘若卫律懂得礼义廉耻,懂得苏武的气节,便不会有后世这一番笑谈了。
运用示例:自知者善自镜,故能自明。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即使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众人皆醉”的现实中坚定自己“独醒”的人生态度,以生命奏响忠君爱国、遗世独立的灵魂乐章,虽身死长流,却流芳百世。反观,不自知者卫律之流,礼义廉耻在他心里不及荣华富贵的一隅,见利忘义而不自知,即使他赐号称王,在历史上也只能如过眼云烟,什么都没留下。歌唱家帕瓦罗蒂说:“我们的竞争对象是自己。”只有了解自己,在前行路上不断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找准方向,逐渐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林美妍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