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突围之姚鼐”主题素材拓展与运用

作者: 边甜甜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安顿自我,神与物契,产生移情。何为“移情”?“移情”有何作用?朱光潜曾在《谈美》中说“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下面让我们跟随姚鼐,于风雪之夜登泰山中体会他寄托在泰山之上的心灵思索,于他模仿负雪的泰山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中探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角度一:观照泰山,汲取力量

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读书人,姚鼐前半生秉持着“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的价值观,在考取科举的路上漫漫求索。1750年,20岁的姚鼐考中举人,但在紧接着的14年中连续五次应礼部试,均落第,青春都蹉跎在了起始阶段。后终在1763年第六次应试,中试。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时年33岁。然而姚鼐考取功名之后却浮沉部曹,久不得升擢。转机出现在1771年,姚鼐被推荐为记名御史,而后在1773年,荣入四库全书纂修馆,升迁有望,前路可期之时,但他却于1774年(即课文中的乾隆三十九年)“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之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后姚鼐补述辞官原因:“梦疾还江南”“余病归”“勇以疾归”“鼐以疾还”。姚鼐于该年岁末应朱孝纯之约游览山东,攀登泰山,次年初回京即整理行装,居家南归。1777年起,姚鼐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徽州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至于真正的辞官原因,目前主流的说法是坚守宋学立场的姚鼐与以戴震为核心的汉学派不睦。当时,因乾隆皇帝的推崇而独树一帜的汉学以考据为功进而诋毁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学,坚守程、朱之学的姚鼐扬宋抑汉,与四库馆臣论事多有不合,与戴震等汉学家产生了严重分歧,在论争中身陷孤立。

写作角度:山水自然;路;突围;选择……

运用示例:在观照自然之中实现人格的完善与道德的升华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姚鼐曾说“吾闻天下山水,其性情常隐然与人心相通”,他在乾隆三十九年除夕夜的风雪之中攀登泰山,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那登山路上的始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也好似姚鼐的人生轨迹——屡次应试终艰难考取功名后却中途换道,致仕后辗转书院讲学著书。他在选择意象的时候已经把情感表露出来了,那多方少圆的山石,生于石罅的平顶松,无鸟兽音迹的难行之路无一不是姚鼐内心与当时环境的投射,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微弱的光终成蔚为大观,桐城派成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时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说法。姚鼐将泰山负重持守的品格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故而他的登泰山路是朝圣路,是信仰路,更是救赎路,泰山之于姚鼐犹如赤壁之于东坡,地坛之于史铁生,在山水之中,他们实现了突围。

角度二:何为崇高

1.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姚鼐《李斯论》

翻译: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2.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诚可矣,虽皇皇以求得之而不为慕利,虽因人骤进而不为贪荣。何则?所济者大也。——姚鼐《复张君书》

翻译: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助益。实在值得啊,虽然匆忙寻求得到功名却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虽然依靠别人而得以迅速升官,却不是为了贪慕荣华。为什么?能帮助百姓(才)是最重要的。

3. 孔子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吕氏春秋》

翻译:孔子说:“君子通达于道义叫做‘达’,困窘于道义才叫‘穷’。如今我仍然恪守仁义之道,以面对乱世的艰难,可谓适得其所,哪来的穷困之说?所以反省自身应无愧于正道,面对困难应不丧失美德;大寒到了,霜雪已降,我因此了解松柏的茂盛。陈、蔡的困阻,对我来说也许算是一件幸事吧!”

写作角度:道(理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穷达……

运用示例:所谓乐天知命,乃是知悉道在何处,故不畏穷达,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如姚鼐,其意在救民于水火,以护天下苍生,故十三载坎坷功名路,他坦然走过。然官场险恶,道不得彰,故虽官阶日升却毅然挥别。改路即一种无言的怒吼与反抗,从姚主事、姚刑部到惜抱先生,其夙愿仍是为民救世。纵风雪扑面,迷雾冰滑,烛光亦能耀天南。古人云:“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夺。”为理想,穷达如一。

角度三:人与社会

1. 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

—— 姚鼐

2.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tūn)。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3.  清初以降,学者反思宋学空疏的弊病,对经文的考证、训诂重新重视起来。到乾隆中期,汉学俨为学术主流,“凡古皆真,凡汉皆好”,形成了乾嘉考据学派。

清朝末期,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落、鸦片战争的失利、民族危机的加深,都导致了有识之士对当时学风的不满,力求追寻疗救时政的途径,于是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之学走向衰落,以维系人心、强调纲常为特点的宋学又重新抬头,变革埋头学问的考据之风,主张经世致用,成为当时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姚门高弟在这场风会的转变中,不同程度地起了一些作用。——王镇远《桐城派》

写作角度:社会与人;时代;自由与局限……

运用示例:人固然是处于社会之中的,但也并不是毫无力量可言。张艺谋电影《活着》用皮影暗指社会对于人的操控关系,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其独立之人格,不朽之精神。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面对强劲的汉学潮流,姚鼐毅然退守,著书立说教育天下苍生,终成桐城一派且经久不衰,而几十年后宋学又被推至主流,姚门弟子实现了乃师之志。在面对社会既定的习俗、成规,面对强大的社会力量时,姚鼐的改路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