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彼丹青,著我华章:跟着名画学素材(五)

作者: 杨睿

取彼丹青,著我华章:跟着名画学素材(五)0

《母亲》

作者:阿尔弗雷德·丢勒

创作时间:1514年

收藏:德国,柏林,铜版画博物馆

素材链接:1514年,丢勒的母亲濒临生命的终结,丢勒如有预见性地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在这幅木炭画里,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母亲饱经风霜的桑榆晚景。浑圆鼓突的双眼,尖长的鼻子,紧抿的嘴唇,突出的颧骨,满脸的皱纹……丢勒以简率、粗犷的线条就勾勒出母亲的全貌,尤其是暴起的青筋和消瘦的脸庞使人心怀怜悯。作品是如此真实,一反我们惯有的思维,将母亲塑造成自然的人,而非艺术家笔下美化过的人物。如果我们不是太过苛求于画面的写实,不对老人的容貌望而却步,你自然会对这幅画别有他感,赞叹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美,而在于情思。两个月后,母亲去世,丢勒在画上题了一句话:“这就是阿尔布雷特·丢勒的母亲,1514年祈祷周前的星期二夜间2时逝世,享年63岁”。依然是丢勒的风格——不加花哨的真情。

运用示例: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说过:“审美是需要引导和训练的。”这句话对,却不尽然。那些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被感知的,多是套路、技巧,就像严格的律诗需要无数条名唤格律的绳索。然而拥有了这些技巧,就是伟大作品吗?母亲主题是艺术史上被无数次呈现的主题,但很多精心构图、苦心颜色、费心线条的作品,都比不过丢勒笔下那幅丑陋粗糙的母亲。原因何在?就是后者最真实地呈现了母亲病逝前的桑榆晚景,让人能听到艺术家和自己胸腔内心碎的声音。以我手写我心,方能隽永而动人。

《马斯达·佩亚》

作者:雷诺兹

创作时间:1788年

收藏:法国,巴黎,卢浮宫

素材链接:雷诺兹是一位严格的学院派画家,追求庄严崇高的绘画风格,并且一贯主张向传统和古典学习,认为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们道德的提高,绘画应该表现人物最优秀美好的方面。他曾说过:“这是我的目标和天职,在我所描绘的人们中,唯一的目的是寻找出他们的完美性。”他的肖像画宏伟、庄严、典雅,是古典主义和英雄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画中的这个小女孩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正如画家说的那样:“倘若一个肖像画家想抬高并美化他的对象,唯一的办法是让他接近于一般理想。”面对这个天使般的小女孩,仿佛整个尘世都变得清澈和纯净起来,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

运用示例:如今,有形形色色解构崇高的现象:山村教师被调侃能挣碎银几两,热爱艺术被讥讽为不接地气,面对文物不听讲解去任意估价……有人说,追求崇高需要接受道德、审美训练,代价太大。人唯利是图,物化包括自我人格在内的一切,人生价值坐标系崩塌,单一维度的价值观让人像处在斗兽场,或嗜血或死去。这让我想到了雷诺兹,这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创始人,他不认为画师是别人的玩物,应该具有道德教化的崇高感,于是在他笔下,才能诞生如马斯达·佩亚那样天使一般的小女孩。人的一生不一定要崇高,但要心怀崇高感,否则与穿衣的动物,别无二致。

《秋冬山水图·冬景》

作者:雪舟等杨

创作时间:1467年

收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素材链接:在中国禅宗画师的启发下,日本的禅宗僧侣在寺院里创造了“墨戏”。寥寥几笔就能变幻出一只蜻蜓、数竿竹枝,或是一位参禅法师。日本禅师还模仿中国艺术传统,将墨戏与诗句合二为一,在画面空白处题写诗句。公元十五世纪的艺术家雪舟等杨是日本最伟大的禅宗画家之一,他以淡墨作画,三五笔即成雨霁云开时的山峦秀色,画中既无轮廓也无框架,仿佛一切都悬置于半空——无论是画者、观者还是画作,须臾片刻,意味深长。

运用示例:从艺术的角度,少是独唱,繁是和声;少是白描,繁是渲染。用“繁”可以体现艺术家充沛的技艺,正如米开朗基罗西斯廷那150平的天顶画,几百人物,绘尽纤毫,不胜其繁;而用白描,寥寥数笔,空灵之气淋漓。日本室町时代禅宗大师雪舟等杨的《秋冬山水图·冬景》,画中以一竖代悬崖,代远山,代雪中晶莹世界。而白描的尽头是留白,让画面的“无”去启发观者心中的“有”。那朝暾夕月万千气象都在脑海中浮现,这是另一种满,它更高级,因为参与创作的是画师和每一个站在画前的“你”。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